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20章完结

第20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20章完结

以俸额做官阶等级的办法,是从哪儿发展出来的呢?我们可以追溯到周代“稍食”。^咸~鱼`看^书` ,埂,鑫!醉,筷′周代的卿大夫士之下,还有一大批无爵的胥吏,他们按月领取的口粮(及衣装等),称“稍食”。稍食是“短时段”的,一月一发放;而且是按劳取酬的,在年底和月底通过考课分等,按任务轻重、干事多少来发放。事繁任重则稍食就发得多,则稍食的额度,实际就是胥吏的等级。卿大夫拥有采邑,也就领有了土地人民。领有土地人民就是主子。“君,有地之称也”,卿大夫在采邑中就是“君”。而胥吏却是一个卑微的阶层。“吏”好比是打工仔,自己没一块地,只好到人家帮忙干活。秦汉禄秩,也用谷物的数量为官员分等,也按月发放月俸,其实就源于周代稍食。周爵的公、卿、大夫、士等爵称,来自人之尊称,是宗法贵族的等级标志:二十军功爵的爵称,来自军职之称,是军功新贵的身份标志;而禄秩用俸禄额度做秩名,它是文法吏的身份标志,可称“吏禄”。谁用“若干石”做官阶,谁就是“吏”。/x·1·9?9-t^x′t+.+c,o_m¨战国禄秩的推广,与文法吏的崛起是同一历史进程。秦汉禄秩用“若干石”的俸额做秩级,这是极有特色的:然而为什么如此,两千年来没人问个究竟。不过现在,我们能够提供一个解答了,答案就是禄秩源于稍食。

稍食原是胥吏的报酬和等级,所以“若干石”的禄秩,最初也只用于低级官吏。商鞅变法时所见最高秩级只是千石,秦统一前后才出现了二千石。由张家山汉墓出土《秩律》,可知汉初禄秩有11级,最高仍是二千石,最低为一百二十石,同时还存在着二百五十石、一百六十石这样带零头的秩级。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二千石中又分化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诸秩,丞相和御史大夫事实上也形成了两个秩级;与此同时,禄秩低端那些带零头的秩级,销声匿迹了。西汉中期的王朝禄秩约有21级:丞相、御史大夫、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

不难看到: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高端在不断向上伸展,这个段落的秩级在繁衍析分,而禄秩低端的秩级则趋简化。-0¨0_s?h¨u?./n?e~t.这说明更高等级的官职也用禄秩标示地位了,或者说用“吏”的方式加以管理了。在禄秩序列向上伸展的同时,它还有个横向扩张的过程:一些起初不用禄秩标志等级的职类,例如皇帝的侍从、侍卫,文学之官和军官等等,逐渐通过“比”于“若干石”的办法,而被纳入了禄秩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汉代禄秩中那些称“比”的秩级,即若比二千石、比六百石之类秩级的来源。“比秩”的形成,大约在汉武帝前后。这就意味着,更多职类的官职,也被王朝按“吏”的方式加以管理了。从制度史角度看,“人”也是制度塑造的:同一批人,用贵族待遇对待之,他们就有了贵族的性格;用吏员手段管理之,他们就有了吏员的性格。总之,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和横向扩张,说明更高、更多的官吏,都被王朝用“吏”的形象来定性定位了。秦汉帝国的政治精神,正是“以吏治天下”。

在最初秩级跟俸额大约是相同的,二百石秩就发二百石粮食,三百石秩就发三百石粮食。不过国家的薪体往往因时而异,而官阶却须保持长期稳定。所以“若干石”的秩级,跟实际的体额逐渐分离了,二千石官未必年俸二千石,六百石官也未必年体六百石。然而这“若干石”的秩名有如胎记,透露了其最初的来源。西汉俸禄是发钱的,丞相月俸6万钱,真二千石月钱二万,二千石月万六千;东汉三公月俸350斛,二千石月俸120斛,折成“半钱半谷”发放。

秩与爵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