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波峰与波谷 > 第3章完结

第3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波峰与波谷第3章完结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帝灭六国,出现了皇帝一人君临四海的局面。/s′i,l,u/x-s¨w..-o\r_g\周代实行的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汉代一变而为

“布衣将相”、“选贤任能”之局,那些“世卿世禄”的古老贵族,到汉代就没什么特殊政治影响了。秦汉行政中充分利用文书档案,严格遵循法规故事,其组织架构所达到的复杂完善程度,被认为超过了同期的罗马帝国。一批训练有素的“文法吏”承担帝国政务。君主通过郡、县、乡、里,有效统治着广袤的国土和千万小农。汉武帝登基后决意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了王朝正统意识形态,儒家的“礼治”精神开始和帝国的“法治”结合起来,“经明行修”的士人源源进入政府,与文法吏并立朝廷。士人与文法吏后来逐渐融合起来,由此确立了“士大夫政治”。这种“士大夫政治”,在历史早期已有其萌芽形态了:周代的贵族士大夫不仅承担着国家行政,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文化的阶层,他们受过“六艺”和“礼乐”训练。\j*i?a,n`g\l?i¨y`i*b¨a\.·c`o¨m¢这种“礼乐文化”具有调节政治和维系身份的双重功能。

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常态”指什么呢?就是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夏商周政治发展的涓涓细流,在秦汉汹涌澎湃,掀起了第一个巨大洪峰。一座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等级金字塔,初具规模,矗立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了。

魏晋南北朝就不一样了。东汉帝国在重重危机中解体,其后是三国分裂,皇权低落,政治动荡,出现了法纪松弛的情况。统治集团封闭化了,若干大官僚的权位家世蝉联。在东汉已逐渐壮大并取得了文化支配地位的士人群体,此期演变成为一个士族门阀阶层。儒学低落,玄学清谈和佛教、道教流行开来,它们以某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西晋的短期统一,被北方民族打破。东晋偏安江左、皇权微弱,门阀显赫,获得了与皇帝“共天下”的门第特权。由此所造成的政治“变态”,使中国历史的另一些可能性,由此显露出来了,例如学者所说“封建化”、“贵族化”等等。¨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而“五胡乱华”和十六国林立,又使中国北方陷入了动荡,少数族的部落显贵活跃于时,部族因素导致了政治制度的扭曲变形,从而造成了另一种政治的“变态”。凡此种种,都使这个时代呈现为一个帝国的低谷或曲折。

然而低谷和曲折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政治制度的进化迹象,像三省制的进步,察举制的进步,位阶制度的进步和法制的进步,等等。在走出低谷之后,隋唐大帝国来临了。隋唐政治制度上承秦汉,同时又更上一层楼,像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等制度方面的重要成就所显示的那样,而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进步,就构成了汉唐间制度进化的阶梯和环节。是什么力量最终抑制了政治“变态”,并使魏晋南北朝不仅仅呈现为一个曲折,同时也呈现为进化阶梯呢?是秦汉遗留下来的如下政治遗产:官僚组织及其行政传统,士人阶层及其文化传统,和中国皇帝顽强的专制意向。由此,所谓中国的“中古”,并没有重复蛮族南下后西欧中世纪的那种经历。蛮族南下之后的西欧中世纪,没能把罗马帝国的官僚组织和专制倾向继承下来。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惯性,它使帝国政治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于其历史运动的“轴线”。

三、常态、变态与回归

秦汉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政治史上处于什么地位呢?一种看法,把战国至秦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端。这个“发端”,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