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 > 第72章完结

第72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第72章完结

景祐五年正月,国子监又呈上《应考试进士只于国子监有印本书内出题奏》。`优-品~晓_说/徃\ *首`发!奏曰:

切见近日发解进士,多取别书小说、古人文集,或移合经注,以为题目,竞务新奥。臣以为朝廷崇学取士,本欲兴崇风教,反使后进习尚异端,非所谓化成之义也。况考校进士,但观词艺优劣,不必嫌避正书。至如近日学者编经史文句,别为解题,民间雕印,多已行用,考试之时不须一一回避。其经典子书之内,有《国语》、《荀子》、《文中子》,儒学所宗,六典通贯,先朝以来尝于此出题。只是国庠未有印本,欲望取上件三书,差官校勘刻板,撰定音义,付国子监施行。自今应考试进士,须只于国子监有印本内出题。所贵取士得体,习业有方,稍益时风,不失淳正。如允所请,兼乞编入贡举条贯施行。(《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七。又见同书崇儒四之七)

这段记载,可以视为国子监意欲垄断科考印本书籍供应的企图。与此事相关,《续通鉴》(卷41)也载:“宝元元年四月,诏:‘自今试举人,非国子监见行经书,毋得出题。*兰!兰¢闻-穴- /首+发?’从翰林侍读学士李淑请也。”试想,如果考题从国子监印书内出,那么其结果势必造成国子监书籍销售与刊刻量大增。此奏章未知后来是否得到批准,但以上记载已可说明,当时科举考试对于书籍刊刻,尤其对与科考相关书籍的刊刻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一条记载亦可证书籍印本与科举考试的密切关系。据宋文彦博《潞公文集》(卷30)记载,淳化三年二月,太宗诏以新印《儒行》、《中庸》篇赐中书、密院、两制、三馆、御史中丞、尚书丞郎、给谏等人各一轴。此段记载下有注云:“先是,御试进士日,以《儒行》篇为论题。帝意欲激劝士人敦行儒行,故特命雕印。……”(56)既然御试题目就是以《儒行》篇出题,想必此科过后,新印《儒行》、《中庸》等书页或会成为当时社会上炙手可热的考试畅销书。

由于拥有巨大且亟待供应的书籍市场,北宋印刷从一开始就在为满足这样的书籍需求而运作,由此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推动力,其带来的推动和影响均与书籍制作、消费相关。_h*o?n`g\t\e·x?s~..c~o~m/徽宗大观二年(1108),苏棫上言:

诸子百家之非无所长,但以不纯先王之道,故禁止之,今之学者程文知晷之下,未容无忤。而鬻书之人急于锥刀之利,高立标目,镂版夸新,传之四方。往往晚进小生以为时之所尚,争售编诵,以备文场剽窃之用,不复深究义理之归,忘本尚华、云道逾远。欲乞今后一取圣裁,尚有可传为学者,或愿降旨国子监并诸路学事司镂版颁行,余悉断绝禁弃,不得擅自买卖收藏。(57)

苏棫给皇帝的建议是:凡符合官方要求的儒学用书,由国子监及诸路学事司镂版颁行,而其他非科举教育类用书,均要求禁绝,不得擅自买卖、收藏。此段记载说明,由于学校和科举的市场存在,导致当时相关书籍的社会需求旺盛,也导致官方急欲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其情形或可简略示意如下:

社会读书藏书风气、士人和科举地位的提升等等(多源头因素影响)→→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科举相关书籍的需求量增加→→刺激书籍产量的提高→→刺激先进书籍生产技术的采用(雕板、活字印刷术,譬如木活字、泥活字等)→→流通市场扩大和流通方式的多样化→→造成社会影响的多样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

第三节 北宋书籍文本刊刻

诚如前论,唐五代是书籍印刷的源发时期,北宋则直接继承了后周的文化累积,同时通过东征西讨,平定江南,获取了南方诸国的人才和书籍,同时也获取了较为先进的书籍印刷技术。这种技术进入宋代,一旦书籍有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对于书籍的雕版印刷很快就进入了真正繁荣的圣朝时代。

众所周知,建国之初,太祖、太宗皇帝就在讨平江南诸国的战事中,非常有意识、有步骤地搜罗江南诸国的图书典籍及其印版图书成果。这种情况到了后来有了些变化。这就是由过去的单一继承与搜集,发展到更多地掺入了属于宋朝人的编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