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帝国往事 > 第6章完结

第6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帝国往事第6章完结

行刑这一天,杨广诏令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全部到场,并且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武器。*e*z.k,a!n?s`h/u-._n¨e·t\先是一批人持箭对着叛将斛斯政一通狂射,接着一批人持刀一阵猛砍,直到将斛斯政剁成一堆肉泥。杨广还不解恨,又下令:“烹其肉,使百官啖之。”吃完肉,又“收其余骨,焚而扬之”。

这种病态人格并不是一个政治强人所具有的,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精神弱者的病症。如同一个嗑了致幻药的人,所有的疯狂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恐惧与沮丧。

大业六年(610年),隋王朝抵达了一个盛世的巅峰。我们习惯了将唐朝视为盛世的标志性朝代,殊不知,大业六年左右的隋朝丝毫不逊色。二十七年后,有一个叫马周的侍御史在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上疏中说道:“隋家储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当时已是贞观十一年(637年),仍有人享受着前朝的改革成果,沐浴着前朝的恩泽,可见杨广当时创下了怎样一番盛世基业。.小?税,宅. ·冕*废·悦?黩,

在天下承平,国力强盛之时,杨广并没有安于现状。到处旌旗招展,人喧马嘶,政治带给他的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现实的世界是一幅奔腾的盛世景象,他的文字无法企及。他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相信那些所谓的忠臣良佐们,他们透过连篇累牍的奏折反复提醒着他,帝国已经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干柴遇烈火。

当然杨广身边的忠臣已经越来越少,偌大的朝堂之上只剩下了三种人——明哲保身者,装聋作哑;心有异志者,等待机会;随波逐流者,骑墙观望。总之,沉默的大多数成为这个帝国官僚集团中的主流。当然这也是隋炀帝最愿意看到的,他曾经当着官员的面放过狠话:“我这个人向来不喜欢别人给我提意见,如果你们想通过给我提意见来博取名利,只会落得一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杨广从继位那一刻起,就在倾力打造一个庞大的劳动生产线。此时的中华版图宛如一个巨型的劳动竞赛场,他让自己的帝国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大役之中,老百姓在生命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苦苦挣扎。¢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史料记载,隋炀帝时期最著名的三大工程:大业元年修东都洛阳,总计用十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两百万;大业三年修长城,又投入百余万人;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修大运河,累计用工三百万人以上。有人做过估算,从仁寿四年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在这八年的时间里,隋王朝一共上马了二十二项大工程,动用人力达到三千多万人次。当时全国人口也才四千六百万,而八年时间就动用了三千多万人,每年平均征用四百万左右的劳动力,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是全国男丁的总数。

成百上千的民工,大部分都倒在了工地上,无命归故乡。按照史书记载,营建东都洛阳,“僵仆而毙者十四五”;修长城,“死者十五六”;挖运河,“死尸满野”,河挖到哪里,运送尸体的车子就跟到哪里。那些罪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劳民伤财之举。

为了成就自己的圣王之业,杨广让整个帝国陷入这种全民皆兵、全民皆役的疯狂状态中。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山东、河南一带,水灾成患。自然灾害对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破坏,往往是一道无可挽回的致命伤。

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广袤的中华大地局部灾害无年不有。而中国官僚体系运行成本也是当时一笔昂贵的开销,再加上官贪吏残,使得帝国的权力集团吞噬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更何况当时的情形已是“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男丁被抓去参与对外战争或者直接送到帝国大工地上当民工,由此造成“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也就是说老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很多人被逼沦为匪盗,用刀头舔血之类非法手段来获取血酬以维系自己生存的底线。

民间沸腾如此,那些稍稍有点民本思想的帝王,应该会有所警醒。他们往往会通过调整政治策略,来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为紧绷的帝国神经做暂时性的舒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