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隋唐史 > 第9章完结

第9章完结(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隋唐史第9章完结

,未尝断绝。隋开皇七年,命梁睿在河阴县西二十里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名汴口堰,又曰梁公堰。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自板渚(又曰板城,在汜水县东北三十五里,在旧汴口之西约十五里)引河入汴,又自大梁(即汴州)之东,引汴达淮(汴水本由今开封经陈留、、睢、宁陵、商丘、虞城、夏邑、砀山、萧、铜山等县,会泗水而入淮;炀帝时采较直的路,由商丘东南经夏邑、永城、宿、灵璧、泗等县而会淮,不先会泗水),名曰通济渠,又曰御河。渠广四十步,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春秋之末,吴王夫差就古渎遗迹,开为沟,以通江淮。至开皇七年(五八七),隋将伐陈,因于扬州循沟故道,开山阳渎,自山阳(淮安县)至扬子(江都县南)入江。炀帝既发动通济渠工程,同时又征淮南民十余万,将山阳渎扩大。

总言之,由汴口至江之全段交通,乃半自然半人工所构成之结果,炀帝只浚广故道,初非新创,旧史叙述不明,遂生误会。唯《太平寰宇记》云:“大业元年,以汴水迂曲,回复稍难,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入。”苏轼《书传》云:“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世谓炀帝始通汴入泗,……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又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下云:“隋汴受河在板城渚口,而板渚之在《水经》,古来自有分水故道,亦非炀帝之所创为也。”所言为得其实。据《隋书》三,通济渠工程,发动于三月廿一日辛亥,而八月十五日壬寅,炀帝即乘龙舟幸江都,前后仅一百七十一日,从时间计之,其非全道新凿,事甚显然。明人《縠山笔麈》云:“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秦皇亦然。”(《天下郡国利病书》三六)此一类批评殊有纠正之必要。在炀帝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尝施力,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之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倚赖心理。秦始皇因旧有基础而筑长城,限戎马之足者垂千余年,隋炀不可相提并论也。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