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甘州回鹘史 > 第41章完结

第41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甘州回鹘史第41章完结

三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盛

随着农牧业经济及城市的发展,甘州回鹘的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纺织、文绣、冶金、攻玉等至为精巧。\餿-艘?暁*税!枉! ′冕/肺_岳?黩.《宋史》卷四九○《高昌传》回鹘人“白皙端正,性工巧,善治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这里记载的虽为高昌回鹘,但亦适用于甘州回鹘。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中记载说:

[回鹘]土多瑟瑟珠玉。帛有兜罗绵、毛氎狨、锦注丝、熟绫、斜褐……善造宾(镔)铁刀剑、乌金银器……其在燕者,皆久居业成,能以金相瑟瑟为首饰,如钗头形而曲一二寸,如古之笄状。又善结金线,相瑟瑟为珥及巾环,织熟锦、熟绫、注丝、线罗等物。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克丝,甚华丽。又善捻金线,别作一等,背织花树。[38]

其中的瑟瑟珠玉,指的是碧珠。兜罗锦,又作“妬罗绵”、“堵罗绵”,为木棉的一种。大者高三五丈,结籽有绵,纫绵织为白毡罗绵。¢x,i·n~w,a+n+b·e+n!.^o~r·g?毛氎狨,指织工很细的毛织品。锦注丝、熟绫、斜褐也都为纺织品。同时,回鹘人善于制造铁器、刀剑及乌金银器等。看来,当时回鹘手工业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式样别致精巧,招人喜爱。

这里所言虽为居于燕地的回鹘人,但从“皆许西归,多留不反”一语看,他们都是从西方东来的,东行目的在于经商,在当地久居习惯后,已不愿西返了,说明这些回鹘人主要是西来的,主要来自河西或高昌。

回鹘人向来以善于经商著称。洪皓《松漠纪闻》记载道:

回鹘自唐末浸微……甘、凉、瓜、沙旧皆有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多为商贾于燕,载以橐驼过夏地,夏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贾人苦之……[其人]尤能别珍宝,蕃汉为市者,非其人为侩,则不能售价。[39]

可见,当时在中原地区有不少回鹘商人存在,回鹘商人特别能够识别珍宝,当少数民族与汉人贸易时,需要回鹘人从中做媒介,否则就难以成交,反映出回鹘商人交易能力之强。^微\趣\小^说~ _首^发-这一因素,对沟通中西商业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在西夏国境内,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被称作“回鹘通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七《计二门》将之与医人、向导、渠主、商人、黑检主、船主、井匠等并列。[40]而在该律令之卷一一《矫误门》中,又有如下的记载:

臣僚、下臣、及授、艺人儿童、前内侍、阁门、帐下内侍、医人、真独诱、向导、译回鹘语、卖者、卜算、官巫、案头、司吏、帐门末宿、御使、内宿、官防守、外内侍。[41]

其中出现有专门的一种职业——“译回鹘语”。这些记载说明,回鹘人在西夏的对外贸易中,起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回鹘语已成为西夏与周边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的交际语。

利之所在,回鹘商人无远弗届,足之所至,即以为家。史载:“河西回鹘多缘互市,家秦陇间。”[42]《宋史·回鹘传》亦载:“[回鹘]因入贡,往往散行陕西诸路,公然贸易,久留不归者有之。”李复《潏水集》卷一《乞置榷场》:“回鹘、于阗、卢甘等国人尝赍蕃货,以中国交易为利。来称入贡,出熙河路……有滞留本路十余年者。”前二者记载的都是河西回鹘,后者则应指包括河西回鹘在内的所有回鹘人。可见,当时回鹘与周边的贸易之盛。以至于辽朝政权为接待回鹘商旅而在京都南门设置了“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43]

总之,9世纪中叶以后,迁入河西走廊一带的回鹘人,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受当地高度发展的汉文化影响,其生产、生活方式也由原来的迁徙不定转向定居或半定居,其经济类型也逐步实现了由草原型向农牧业兼营型的转化。同时,以地理之便,积极展开与周边民族的贸易,并取代商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