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甘州回鹘史 > 第8章完结

第8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甘州回鹘史第8章完结

到5世纪20年代,北魏政府将10万敕勒部众迁到漠南(东至濡源,今河北斗宁县,西及五原阴山近3000里)地区,并在该地发展生产和经济。·午^4!看·书^ *已`发_布+罪~新_漳?劫!然而,当时的敕勒人仍继承漠北时代的传统,过着逐水草而居、衣皮食肉饮乳的生活。牲畜繁盛,主要畜产品有马、牛、羊、骆驼等,同时还从事狩猎活动,且弓器先进,兽皮是其向中原王朝入贡的上等产品。造车技术在当时比较发达,其所造车辆车轮高大,辎数至多,因而敕勒人又被称为高车。他们迁居漠南后,受中原农业经济的影响而渐知农耕,成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各家各户之牲畜都有不同的识记,并开始向周边地区发动战争,掠夺一些日用品,随之出现了阶级分化,贵族势力产生。到7世纪时,敕勒出现了新的名字叫“铁勒”,其实质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联盟,史载:“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仇,翕然相从。”[4]这部分人后来又受到柔然的攻击而迁徙到色楞格河流域,被称作“袁纥”,而迁到天山者则被称作“乌护”。?2`8_l\u`._n`e′t¢

6世纪时,突厥人兴起并打败柔然,占领了鄂尔浑河流域,统治了铁勒诸部,由于其统治政策残酷,铁勒之中的袁纥、仆骨、拔野古、同罗等部落自发地联合起来反抗突厥的压迫,这个联合体称为回鹘,所推选出来的最高首领叫俟斤。据《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及《唐会要》卷九八《回纥》等历史文献记载,回鹘族分为内九姓和外九姓。

《旧唐书》卷一九五载回鹘内九姓如下:

一曰药罗葛,即可汗之姓;二曰胡咄葛;三曰咄罗勿;四曰貊歌息讫;五曰阿勿嘀;六曰葛萨;七曰斛嗢素;八曰药勿葛;九曰奚耶勿。

外九姓在《唐会要》卷九八《回纥》中是这样记载的:

其九姓:一曰回纥,二曰仆固,三曰浑,四曰拔曳固,五曰同罗,六曰思结,七曰契苾。以上七姓部,自国初以来,著在史传。八曰阿布思,九曰骨仑屋骨。恐此二姓天宝后始与七姓齐列。[5]

冯家昇等编《维吾尔史料简编》谓前者为“内九族”,后者为“外九部”。~精?武?小¨税~旺? ?埂/薪+蕞¢全′[6]这一命名尚欠确切。前者乃组成回鹘部落的九个基本部落,故应称之为“内九姓”,而后者则为与回鹘结为部落联盟的诸部,故应名之曰“外九姓”。其中,浑、思结、契苾乃赤水军时期以来一直唇齿相依的部落;仆固、同罗、拔野固等则为南迁回鹘的另一支——横水军五部的成员,亦与回鹘同历患难;骨仑屋骨部则似原属横水军五部之一的白霫部,不过以其首领命名而已。后来,回鹘又吞并了拔悉蜜、葛逻禄,为其“客部”,于是,“外九姓”回鹘实际上已是“外十一姓”或“外十一部”了。

在谈到回鹘“内九姓”时,不能不提到阿跌氏(即跌氏)。阿跌来源于汉代的呼揭。《通鉴注》:“呼揭,盖在乌孙之东,匈奴西北也。”呼揭,又作呼得,自汉至三国时期一直游牧于阿尔泰山和萨彦岭一带。北朝时期,呼揭曾与鲜卑右部为争夺草场而发生争执,大部分呼揭人受鲜卑右部逼迫而开始逐步向西迁徙,进至阿姆河流域重新建国,其西迁时间大致是362~372年之间。那些未西迁而留居下来的呼揭人,后称呵嘀部落,它们仍在阿尔泰山北段游牧。当突厥在阿尔泰山南端勃兴的时候,它们与突厥阿史那部相邻,但彼此却互相敌对。呵嘀人在隋唐时期往东发展,成为阿跌部落,后加入回鹘联盟,成为“内九姓”里的“阿勿嘀”。后来的文献中又出现“十姓回纥”之谓,可能是把阿勿嘀与阿跌作为并列存在的两个氏族来看待了。于史无征,这里仅为推测而已。

开元中,阿跌氏降唐,被安置于中受降城(内蒙古包头市敖陶窑子)一带,后来包括回鹘在内的横野军五部亦徙居于此,然后又一同返回漠北。《太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