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历史,小世界:从大爆炸到你第22章完结
化学是研究原子如何结合形成新材料的学科。*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下一章我们会一起来了解地球表面是如何成为供化学反应发生、组合形成许多新元素的绝佳环境的。
超新星天文化学家研究什么呢?
光是宇宙中的伟大奥秘之一。还记得第2章中我们对光的定义吗:没有质量的能量。科学家称之为电磁辐射,即以波的形式在真空中传播的电场和磁场。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物质媒介。而且,如果光穿过物质媒介,比如玻璃,它的速度会慢下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证明,光可以理解为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速度恒定,每秒几乎是30万千米(约18万英里)。他还指出光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能量包,即能量的粒子。但实际上,他证明了光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它到底是什么要看具体的环境。正是从这个想法出发,爱因斯坦打开了量子世界“无常”的大门。
早于爱因斯坦很久,牛顿第一个证明了光包含不同的颜色。光经过三棱镜(三角形玻璃)后,其波长会被分散开,呈现不同颜色组成的光谱。+l!u′o·q!i-u/y!d!.*c^o+m+光谱中波长最长的是紫色(红色),中间是绿色,波长最短的是蓝色。
要想研究来自恒星的光,由于光源太远,星光比地球上的光要弱得多,必须得发明比棱镜更复杂精密的仪器。1814年,德国玻璃工人约瑟夫·冯·弗劳恩霍费尔(Joseph von Fraunhofer,1787—1826)就发明了这样一种仪器,叫作“分光镜”。现在,人们把分光镜装在望远镜上,观察者可以看到来自恒星的可见光被分散成不同的波长。这一进步使天文学转变成了天体物理学。
借助分光镜,科学家研究发现,来自遥远恒星和行星的光,与地球上的光包含相同的颜色。跟有些人猜想的一致,在其他行星和恒星上,也不存在任何新的颜色。
但是分光镜所呈现的光谱颜色确实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新发现:吸收线。这是一种有着奇怪模式的细黑线,出现在光谱中的特定位置。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在商店购买的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d_q~s?x.s`.`c`o!m!虽然来自恒星的光与地球上的光具有同样的彩虹中的色彩,但恒星光中还多出了暗色的吸收线。(参见http://astronomy.swin.edu.au)
1900年左右的分光镜
观察者借助分光镜,能够通过透镜和棱镜看到燃烧的元素产生的气体。光谱中的黑色线条和其他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确定是哪种元素。从光谱可以看出,钢瓶中燃烧的元素是钠。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光也有暗色的吸收线。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光的“条形码”,科学家发现,造成“条形码”的是不同的化学元素。比如,钠就会在光谱中的黄色部分显示出明显的吸收线。
每一种元素因其电子轨道不同,都会对光产生特有的效应。每种元素的原子都会产生由线条、间隙和颜色构成的特色鲜明的“条形码”。这就意味着,不论是哪颗恒星,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它发出的光,就能确定上面存在哪些元素。结果,他们发现恒星并不都是一样的,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吃惊:有些恒星包含的元素与其他恒星并不相同。由于每颗恒星都会共同具有几种不同的元素,其吸收线往往乱作一团。不过,观察者已经找到了理清这些吸收线的方法。
在地球上以及银河系中的恒星上,因存在不同元素造成的吸收线,在光谱中以同样的形式排列。
然而,等待天文学家的还有另一个惊奇。19世纪末的时候,当时天文学家维斯托·斯莱弗(Vesto Slipher,1875—1969)正在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市的一个天文台工作。他发现,星云的谱线排列,呈现向光谱中红端移动的现象。吸收线的排列模式相同,但是位置与预期的位置看起来似乎出现了移动。如果吸收线朝向红端(波长较长)移动,那就意味着该星云正在远离地球。如果吸收线朝向蓝端(波长较短)移动,那就意味着星云正在接近地球。而谱线间隔的模式则保持不变。吸收线朝红端移动的现象叫作“红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