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 第70章完结

第70章完结(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70章完结

制作的紫光阁战图与小幅得胜图数量不同,但帝国武功图像的成立有赖于两者的相辅相成。大幅战图的作用是于帝国武勋空间所在的紫光阁展示,小幅得胜图则是复制紫光阁的展示,使其能够在其他空间陈设与收贮。如此展示与复制的概念是从平定准回之战时发展出来的,从前述乾隆二十五年“着郎世宁画伊犁人民投降、追取霍集占首级、黑水河打仗、阿尔楚尔打仗、献俘、郊劳、丰泽园筵宴七张绢画”于紫光阁,[73]之后二十七年(1762)郎世宁起得胜图小稿十六张,约莫即是上述“紫光阁碑文墨拓”的制作时间,都是为了复制紫光阁的展示。此后很可能就是大轴与小幅一起进行,至少上述廓尔喀的例子“紫光阁后殿西间北墙一样尺寸画大画一张,廓尔喀战图七张会揔全图一张,先起小稿”即是如此。[7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紫光阁碑文墨拓”完全复写了乾隆的御制诗,但对大幅战图的复制则非亦步亦趋,而是跳出紫光阁空间的限制,以小幅册页的形式呈现更为全面的武勋图像。朱珪即言,金川战后,乾隆“命将军等择其地最险而功最多者分绘呈进,诏画院绘为大图,张之紫光阁壁,并令各自为图凡十六帧”,[75]乾隆亦言“昨岁展拓前楹以备绘金川战绩,命将军等具稿以进,择其事最大战最伟者绘之”,[76]可见小幅比大轴更为完整。前已述及《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铜版画提高战图的比例,并提升仪式图结构全套战勋图的作用,之后的大幅战图受限于空间仅制作一图,紫光阁也不再将御制诗刻石,而铜版画既有乾隆题诗,也描绘更多作战场面和首都仪式图,使其转换出较紫光阁更为完整的武勋展示。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