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完结(2/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13章完结
不过整体来看,《平番图》卷中对战斗的描绘约占五分之一,更多的是仪典和行军的场景。此中突显的并非征伐战功的武力,而是整饬的军事仪仗与典礼,可以说和石茂华并未着戎装出现于交战的场景,却是着官服主持仪典的做法一致。这与《三省备边图记》中虽然发展出复杂的作战图式,但其中的主角——“奉敕整饬都清、伸威、兴泉等处兵备”之苏愚——并非着戎衣(图1-9),[49]而是以一袭官服和官帽在伞盖与旗帜的簇拥下,与其说是指挥战局不如说为视察战场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明代文官的战勋图固然蔚为流行,但强调的不是其军事领袖的武艺,而是仍在文官形象的框架内,描写其坐镇出兵、运筹帷幄或奖功犒赏等行事。
图1-7 (传)金《赵遹泸南平夷图》卷(局部)绢本 设色 43.8厘米×971.2厘米 Nelson Gallery-Atkins Museum of Art藏 “此段画赵遹出师攻克村囤诸落事”
图1-8 (传)金《赵遹泸南平夷图》卷(局部)“此段画用火揉破轮缚大囤事”
图1-9 明 苏愚《三省备边图记》之《连澳攻海寇图》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图1-10 明《平番图》卷(局部)卷首
图1-11 明《平番图》卷(局部)卷尾
进一步来看,《平番图》卷首(图1-10)与卷尾(图1-11)甚至都不是和战争相关的场面,而是固原城墙和邻近的建筑。这些建物或有榜题“东岳庙”突显其存在,或具“总督三边”、“望军楼”、“校场”、“后乐亭”等文字标示,显然并非如一般长卷模糊带过的开场或结尾风景,而是刻意标举的建筑。那么,何以要在纪念石茂华平定洮州之役的图卷中,特别描绘这些建筑?首先,卷前与卷尾都出现了标示“三边雄镇”的固原州城,虽原是发兵之所在,但尤其是卷首完整的堂皇城郭,不禁令人联想到方志记载城墙乃“万历三年(1575)总督石茂华以土筑不能垂远,乃甃以砖”,[50]因此《平番图》卷特别以固原全城突出其作为边防要城的重要性,应该和石茂华以砖加固城墙的事迹有关。的确,后世地方志提到石茂华的政绩时,“奏甃砖城,建尊经阁,城南书院置学田,设昭威台于东城以望边烽,开城北暖泉入清水河济民汲食。州人颂德弗衰,申请入名宦祠”,[51]名列首位的就是“奏甃砖城”,可见《平番图》卷雄伟的固原城墙全景,应兼有突显石茂华宦迹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卷首位于固原东郊东岳山顶的东岳庙[52]、位处城东南的校场[53]和在城南的后乐亭[54],都显示《平番图》卷是从东南方描绘固原城,或许也和石茂华在城墙的另一政绩昭威台有关系,“按台在州城东南城上,明总督石公茂华所建。环甃以砖,有阶可循,盖筑以望烽堠也”,[55]不知是否正是图中标示“三边雄镇”之处?画中固原城东南校场旁的高台标举着“望军楼”,也不免让人联想到望烽的作用。[56]无论如何,《平番图》卷描绘的固原州城除了点出发兵之位置,还有暗示石茂华在此重要边城的政绩之意义。相对于此,东岳庙和后乐亭虽非石茂华所建,却也是其前几任兼有武勋和政绩的总督所创。东岳庙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任总督的王以旂(1486~1553)所创修,[57]上有“东岳庙感应碑,按碑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总制王公以旂,知州倪公云鸿建在东岳山。其略云提兵过境,神灵呵护,因纪其事”。[58]而王以旂“安静不扰凡五年。最首功番虏共六百余级,塞定边瓦楂梁三十余里,收属番三千四百余人置嘉裕关外”,[59]前述明人文集中就有其《凯旋图》的记录。后乐亭则是嘉靖十一年(1532)在任的唐龙(1477~1546)所建,“公余在州城南三里,开鱼池,建后乐亭,以通流泉焉”,[60]乃其著名事迹。唐龙于&ldqu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