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12章完结
同时,董其昌文集内的这两则记录提醒我们,近年来学界对于明代社会的新理解,如商业繁荣、出版业兴盛、糅杂的雅俗文化等,[7]和同时频频发生的寇乱边事并非分属不同的世界。-微,趣+暁.说, ?首+发.王鸿泰最近的研究指出,晚明士人的文化与城市生活,和同时存在的边防战事其实不无关系,认为明代士人的习武风尚和异类交游是在国家危机、社会繁华以及个人挫折的复杂情势下衍发出的时尚。[8]士人文化与寇乱边事的关系不仅有间接的尚武风气,还包括对于战争的直接表述,不论是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所引发的海防课题,还是万历年间(1573~1619)的三大征等,参与其中的官员乃至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的民间,都有相应的图像和文化表述。以“嘉靖大倭寇”为例,过去学者多视之为私人海上贸易冲突的结果,最近从信息传播以及万历年间出版和地方官的角度,来反思晚明之所以流传特定倭寇形象的讨论,[9]便可见寇乱并非只是军事或经济问题,其文化面向的意义仍有待开发。艺术史学者石守谦也曾指出,金陵文化的主导者从权贵豪富转移到地方文人,与苏州文士为避倭乱而寄居南京不无关系,且对浙派绘画的发展有所冲击。.k¨a*n′s~h¨u+q+u′n?.¢c,o?m/[10]而倭乱除了对嘉靖时期的江南文化有间接影响外,也引发了直接的响应。当时平倭的参与者就曾制作相应的图像,并邀请江南文士题赠诗文。例如嘉定人王翘就曾为受谗谴的邵应魁绘制战功图,徐学谟(1521~1593)、王世贞(1526~1590)和王世懋(1536~1588)都题诗贻之。[11]此外,坊间也存在可能为苏州片的《胡默林平倭图》,[12]以及描述胡宗宪(1512~1565)平定王直(汪直)和徐海勾结倭寇、侵犯闽浙沿海事的《胡少保平倭战功》小说等。[13]可见不论对明代文士还是商业作坊而言,战争都并非置身于外的事件,而是艺文生产活动的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和明代战争相关的文艺论述,都以个人事迹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特定官员的勋功,与清代乾隆以后多以交战对象来表述的方式很不同。为什么明代牵涉多方的战争,多以个人勋迹来总结?这种现象与纪念战功的官员并不限于武职(如邵应魁将军),也包含层级更高兼理军政的文官(如李化龙、胡宗宪少保)间有什么关系?究竟明代这些和战争相关的文本与图画,出现的脉络为何?以下先厘清战争图的相关问题,讨论其出现与官员视觉文化的关系,并以版刻个案分析明代战勋相关图绘的发展,最后略论其影响。·兰_兰*闻′血¢ ,庚,新¨罪?全¨
一 明代官员的战争图
描绘当代战争的图画在传统的书画著录中几乎完全不见踪迹,也少见于一般的绘画图录,但若检索明人文集,其实可以发现不少纪念官员战勋的相关战争图条目。之中除了少部分如《题李广利伐宛图》是题写描绘过去征战的图画外,[14]绝大多数应是明中叶后针对时人时事所题。其中题写纪念武将的战功图,如《题陈总兵百战图二首》、[15]《题张将军百胜图》、[16]《凯旋图为总兵官彰武伯杨公题》、[17]《题邵将军海上战功图》、[18]《题大将军出师图》、[19]《大海波宁图为沈将军赋》等,[20]却非文集资料中的大宗。相反的,为兼辖军政的文官所描绘的战争图数量较多。除了类似的命名如《凯旋图序》(总督王以旂)、[21]《凯旋图颂》(副都御史罗明)、[22]《出师御敌图记》(宪使李君)、[23]《刘观察出师图序》、[24]《题岭海升平图寿殷中丞》、[25]《题熊心开中丞闽海升平图》外,[26]文官战勋图涵盖的画名还有《临戎决胜图序》(河南都御史邓璋)、[27]《大司马大总制范溪郑公制虏图序》,[28]以及强调平定主题的《朱宪副平贼图记》、[29]《西平图咏序》(云南巡抚陈用宾)、[30]《平蛮奏凯图为司徒王公赋》等。[31]可见作画纪念战勋并不是武将的专利,负责边事兼理军政的中高层文官更是明代战争图的重要主角。
图1-1 明《平番图》卷 绢本 设色 43.8厘米×971.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官战勋图在文献中数目较多和文集的性质有关,仕宦网络的相互题写而得以留下记录的机会自然较多,不过其他因素的作用也值得考虑。首先是收藏流传的问题,士人家族累世的社会经济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