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 > 第4章完结

第4章完结(2/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第4章完结

近毕梅雪(Michele Pirazzoli-t’Serstevens)指出流通广泛的佛兰德斯画家Adam Frans van der Meulen(1632~1690)所制关于法国路易十四(Louis XIV,r. 1643~1715)之铜版战图,[47]比过去学界猜测的Ge Philipp Rugendas I(1666~1742)的作品,更可能是启发乾隆制作《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的欧洲来源。[48]的确,耶稣会士于1697年准备带到中国的雕版集成(Cabi du Roi),很可能就囊括Van der Meulen的战图铜版画,[49]本书第五章也讨论两者的确有相近的图式,而让我们再次确认清宫与全球视觉网络的关系。然而,辨认出“西方”的来源,尚不足以回答为什么康熙年间就流入清宫的路易十四时期铜版画,要到乾隆朝中期才产生影响;或是从能动性的角度来看,何以乾隆宫廷此时开始选择欧洲铜版战图的媒材等问题。

铜版战图和其他“中西融合”的清宫图绘,的确制造出传统中国画法难以达成的视觉真实效果,[50]但这不表示清宫纪实图像为对当时事物的真实写照,纪实画并非写生意义下的写实作品,却经常是依据稿本并针对不同需要加以调整,而制造出来的虚拟真实。[51]学界对于明清看待欧洲写实表现的态度,已经有相当多的讨论。从晚明画坛的曲折回应,[52]明末清初民间的高度兴趣,[53]到盛清院画的直接援引,已然勾勒出在全球化的风潮下,当“中国风”逐渐席卷欧洲的同时,中国也如火如荼地率行“西洋风”。[54]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写实表现的追求,会自动随着时间的移转而加强;更不表示欧洲绘法的视觉真实效果,可以自动地加诸所有的绘画题材,衍发出一致的拟真程度。前者如词臣画家邹一桂(1686~1772)的《小山画谱》,批评西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便是著名的例子;[55]后者如《康熙皇帝读书像》明显的阴影处理,[56]就与《康熙南巡图》的正统派做法迥异,[57]显示西方绘法并非全面地应用在不同主题的图像,不同题材对于视觉拟真的追求有所差别。也就是说,制造西法的视觉真实效果并非清宫图绘的共同目标,应该进一步追问的是,欧洲绘法的视觉真实效果,在清宫不同图绘中有何作用?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