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129章完结

第129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129章完结

科举改制的另一条脉络,是从庚子前后整饬翰林院到1902年十一月诏开进士馆。¢优-品_暁¢税/枉. -免^费¢悦?黩\这一脉络是在最高层调适科举与学堂关系的重要步骤,鲜明地体现了中枢大臣主动变革科举的努力,既与辛丑科举新章相配套,是科举改制的扩大,又蕴含着抑科举而扬学堂的深意,因而在科举改制中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研究显示,整饬翰林院主要由孙家鼐发起和主持,而诏开进士馆是瞿鸿禨、荣庆极力推动的结果。此举延续翰林院整改的思路,用速成之法,育科举已成之才,实现了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的重大变革,并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筹备工作紧密衔接。但在政务处初期讨论中,王文韶、鹿传霖与瞿鸿禨意见参差,既包含理念之争,又牵扯人事安排,反映出翰林院与大学堂、科举与学堂关系的重重纠葛。由于翰林院不仅接近政治核心,而且与科举关系至密,是士人观瞻所在,故其改革直接反映清廷推行科举改制的决心与力度,极具示范效应。同时,开设进士馆还涉及官员的养成制度,关系新进士的出路和仕途,自然影响甚大。-求,书*帮? ?首.发¢

正因为如此,诏开进士馆不仅在枢臣中颇有论争,在京外官、士子群体及报刊舆论界,更引发了多方面回响。虽然当局此举有意抑科举而扬学堂,但彼时津、沪报界已经倾向废科举,故并不满足此渐进改革。所以,开进士馆不仅未能赢得一年前废八股时那样的好评如潮,反而引来不同程度的差评。趋新的报界舆论并以此为绝好题目,将批评开进士馆演化成了废科举的宣传鼓吹。同时,开进士馆给新进士心理层面与实际出路皆带来不小冲击。不少新进士颇为抵拒也就可以想见,而依恋科举的朝官亦多有訾议。这导致进士馆章程屡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落实和成效。当局扩大科举改制的努力遭遇重重阻力。在这样纷纷扰扰以及学堂、科举势不两立的聒噪下,科举的形象进一步遭受贬损。

从改科举到废科举

当枢臣瞿鸿禨等筹划诏开进士馆之时,袁世凯、张之洞、岑春煊、端方等督抚也在串联着推进三科递减渐废科举。其实,从1901年开始,在改、废科举过程中,趋新督抚就形成一个交互激进的模式。+l!u′o·q!i-u/y!d!.*c^o+m+1901年袁世凯之所以在新政复奏中提出用实科彻底取代旧科举的主张,就颇因张之洞的助推之力。[2]随后,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三科递减科举方案,也受到陶模、袁世凯的“启发”。刘坤一去世后,袁世凯旧事重提,拟定三科递减奏折,会同张之洞于1903年陈奏,遭到王文韶以下诸多京官的强烈抵制。当年张之洞进京,努力半载,最终实现了三科递减方案。[3]故1903年至1904年的三科递减一事,出头在袁世凯,达成却是张之洞。袁世凯在给徐世昌的私信中就说:“此老(指张之洞)竟将科举办减,近日称赞不去口。”[4]可是,仅仅一年多之后,袁世凯、端方等人又联络奏请立停科举,结果在1905年9月2日,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清廷宣告立停。在此过程中,袁世凯、端方又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1905年亦甚特殊。因为有恩科及庚子事变的冲击,科举考试的年份被彻底打乱,其中1901年至1904年,乡试、会试连绵举行。同时,按照此前上谕,1906年、1907年将分别举行乡试和会试。所以,从1901年到1907年,只有1905年没有乡、会试。鉴于乡、会试之年,例不言科举,[5]因此,除了议修京师贡院和王文韶出军机等因素外,[6]对于趋新督抚来说,1905年确是奏停科举的最佳年份。

同时,督抚请废科举,经历了一个从分奏到联衔的过程,体现了中枢与督抚权力格局的变化。在辛丑议复新政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本欲联衔会奏,但中枢示意分奏,所以最终刘、张二位参预政务大臣联衔会奏,其他督抚则单衔复奏。[7]迨1903年奏请三科递减,袁世凯、张之洞本欲多拉几位督抚以壮声势,周馥、端方、岑春煊亦愿意会衔。但之所以最终仅袁、张会奏,盖有“京友”提醒“不宜多会衔,恐嫌为疆臣要在必行”,[8]说明中枢高层仍不愿督抚联衔奏事。然而,1905年立停科举之奏,则由袁世凯、端方、张之洞、周馥、岑春煊、赵尔巽等多位督抚联衔,再不见中枢高层示意反对,既折射出中枢与督抚权力格局的变化,也很可能是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