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111章完结
[175] 《赵尔巽奏为吉林参议官王赓力主独立请调离往京事》(宣统三年十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电报档,档号2-02-13-003-0318。,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
[176] 《军谘府奏请以王赓充补军谘使事》(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号03-7489-086。
[177] 《王赓(揖唐)条呈并袁世凯手批》,刘路生、骆宝善、村田雄二郎编《辛亥时期袁世凯秘牍:静嘉堂文库藏档》,中华书局,2014,第81~94页。
[178]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李剑冰校点,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第408页。
[179] 陈继训:《王君日章传》,《獧盦文草》,载《清代诗文集汇编》(793),第614页。按,汤化龙未做都督。
第七章 流风遗韵:癸、甲进士的人文事业
科举时代,政学相依,仕学并途。翰林、进士群体作为全国精英,除了占据多数官场高位外,又是学问与知识的化身,代表着士大夫的文化时尚。,精¢武/暁`税¢网, *冕?费\阅.毒*清季西潮东来,尤其是甲午之后,趋新加速,翰林、进士的学识越来越受到质疑。迨戊戌、辛丑以后,改科举、兴学堂、派游学成为国策,翰林、进士的势力和影响正在式微。癸、甲进士正是在科举学堂此消彼长的变局之中孕育而出,并且因应时趋,入馆纳新知,出国求新学。虽然1905年科举停废,但兴办学堂需要大量师资,而许多科举中人与时俱进,亦以兴学为重。于是,癸、甲进士群体就承继在籍翰林、进士出掌书院山长之流风遗韵,广泛参与了清季的兴学大潮,人数近百,无省无之。
民国以降,陈黻宸、商衍鎏、左霈、郭家声、易顺豫、袁嘉谷、赖际熙、区大典、郭则沄、章钰、尚秉和、甘鹏云、李景铭等一大批癸、甲进士在大学、书院内外,守先待后,传授旧学,培养后辈。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不少癸、甲进士痛感斯文将丧,强烈抵拒白话诗文,坚持经史诗文的独立地位,避免用西学分科框架“条理”旧学。以关赓麟、郭则沄为代表的一批癸、甲进士,在民国主持寒山、稊园、蛰园、冰社、须社、清溪、瓶花簃、咫社等诗词社,吟咏酬唱,自民初至1950年代,历半个世纪之久。_第′一·墈\书?旺. ·首+发^但在后科举时代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吴汝纶称之为吾国瑰宝的诗赋,终难以扭转逐渐沦亡的命运。当诸人年事渐高,一旦去世,曾经盛极一时的诗词结社便难以维持。
一 投身清末兴学潮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改科举与兴学堂双轨并行。不过,短短四年之后,在学堂与科举新旧势不两立的聒噪下,运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遭停废,举国孤注一掷搞学堂。据一般看法,科举与学堂势不两立,兴学堂势必要用新人。但是,科举精英不会因为科举突然被叫停而立即消失。而且,在失去科举的道路选择之后,社会对学堂的需求急剧增大,因而学堂的数量亦须迅速扩张,以便容纳更多的年轻士子。然而,清季办学堂,一开始就面临经费和师资两方面的巨大限制。就师资一方面言之,虽然自京师至各省,皆在延聘日本教习,但以中国之大,此区区之数绝不够分配,更重要的是,日本教习绝大多数都不能用汉语讲课,故每聘一日本教习,便须配备相应的翻译人员,所以日本教习模式既难推广,也成本巨大,不可长久。[1]另外,教习虽可延聘,办学的主导权却须自己掌握。因此,便出现了颇有意思的“旧人”办“新学”的现象,即一方面舆论宣称科举与学堂势不两立,但另一方面,办学堂者,却又多是科举精英。当然,那些具有“新学”背景的科举精英更为吃香。科举改制造就的癸、甲进士,就在清季兴学方面扮演了颇为突出的角色。
据可靠材料观察,癸、甲进士群体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清季兴学堂的历史过程:从地域分布来看,几乎无省无之;从职位来讲,大多担任学堂监督、教务长、教习之任,既主持学务,又教授课程。
京师大学堂是彼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能在其中登台授课或管理教学,多系宿学名流。从表7-1来看,癸、甲进士在大学堂亦占据一席之地。可注意者有二,第一,进士们教授的科目为其熟悉的史学、国文、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