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 第98章完结

第98章完结(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98章完结

翰林院的结局与转型路径

然而,就在翰林院新官制即将出炉之际,武昌起义爆发。-求~书_帮- *首,发!几个月后清帝逊位,民国肇建,革故鼎新。1912年6月2日,袁世凯下令取消翰林院、都察院、给事中衙门。[81]延续一千多年的翰林院至此消归乌有。6月10日,国务院秘书许宝蘅与癸卯科翰林胡大勋等人到翰林院接收,“仅一主事交印二颗,其文卷书籍皆无存者,器具则为茶役等所朋分”。[82]千年翰苑,结局一至于此。翰林院在清末立宪中得以保存,但在民国元年终遭裁撤的事实表明,翰林院虽在清末新政中遭遇空前危机,但并未亡于新政,而实亡于辛亥鼎革。

不过,翰林院虽被裁撤,其部分职能还是不可或缺。比如修史功能(国史编纂既不可废,新朝替胜朝修史亦是老传统),储备、培养和笼络各方面高级人才,保守传统学术文化,引领世风民情(或者说意识形态)等职能,由何种新机构承担,如何实现?仍是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政权逐渐稳固,颇有些“复古”倾向。/比·奇-中/文`王? *庚?新¨蕞*全¢1914年有评论称:“前清制度几于尽复矣,名即未复,实际几尽复矣。名称与实际俱未复者,仅有一翰林院耳。然而前清所遗之旧翰林,今且行团拜礼于陶然亭,奉一二旧翰林中之有势力者隐然为该团体之领袖,其殆亦规复该院之先声欤。”[83]翰林院虽然终未恢复,但国史馆、清史馆却先后成立,清末特授翰林院检讨的王闿运和翰林起家的赵尔巽分任馆长。当局在笼络“遗民”的同时,实也恢复了翰林院的部分职能,国史馆、清史馆中人也多是前清翰林。1914年夏,当赵尔巽请王闿运推荐清史馆人才时,王氏就明言“修史当悉用翰林,方能截断众流,使廖经师、萧雷公无处安身也”。[84]

再后来,那些亲身经历了新教育的中外人士,开始重新思考精英人才的培养和选用制度,以及固有学术文化的保守和传承问题。一些学者的目光又集中到了逝去的翰林院制度。~白-马^书^院* ·已_发,布·醉-薪¢漳*踕^[85]钱穆在晚年也曾反思道:“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的。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这种人才,无形中集中在中央,其影响就很大。……国家养你在那里,担保你有大官做。政府的事,你都可知道,只让你从容一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明清两代,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从进士翰林出身,并不是十年窗下,只懂八股文章,其他都不晓得。……在政府论,应该要有一个储才之所,把下一辈的人才培养在那里。培养他的学识,培养他的资望。如是才可以接上气。”[86]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发思古之幽情,但确实促使我们反思,翰林院有无可能通过转型而保留传承下来?以及如何转型?

在我看来,后科举时代,翰林院的政治色彩必然淡去,其地位下降的趋势实难挽回。但翰林院制度的立意和传统却颇有可取之处。若非辛亥鼎革后遭到断然裁撤,翰林院的转型和命运或许还有不同。继续将翰林来源多元化,不断补充新血,既守旧学,又研新知,向最高学术文化机构转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

这首先因为,国家需要类似的机构,而建立最高学术文化机构也是民初有识之士的不断追求。马相伯等人筹设函夏考文苑的努力就是有名的例子。更重要的是,清季最后几年的翰林院,已经是一个变化了的翰林院,这为类似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其变化至少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清季十年翰林院内部在不断跟进新学,做札记、编新书、开学会、派游学,开办进士馆、讲习馆、宪政研究所,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这与翰林守旧、反对新政的既有面目和印象,颇有不同。其二,宣统之际,翰林院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份1910年的《玉堂谱》显示,彼时翰林院有190多人,由三类翰林组成:八股老翰林;策论考中,随后在进士馆肄业或游学、考察归来的癸卯、甲辰二科翰林;参加留学生考试授职的洋翰林,其专业包括文、理、法、工、商各科。内中癸卯、甲辰翰林人数最多,足有近百人。[87]从前文论述看,他们也是光宣之际运用旧学新知出谋划策、奔走权贵、保全翰林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