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37章完结
一 庚子前后翰林院的整改
有清一代重科名,又以入翰林为尤荣。-1¢6·k-a-n.s!h·u_.¨c¢o!m_进士朝考、馆选等制度的推行,使翰林院成为科举制的自然延伸,玉堂人物成为科举出身之最上一层。科举考试的考官——会试总裁、同考官,乡试主考,各省学政——绝大多数又为翰苑人员。因此,科举制与翰林院的关系至为密切,[1]翰林院的整改与科举改制息息相关。
清季世变日亟,科举诟病渐多,翰林自不能幸免。尽管同治中兴手定大难的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皆翰林,然形势比人强,改科举逐渐从“坐言”走向“起行”。戊戌变法中,光绪帝接受张之洞、陈宝箴奏请,更定科举考试新章。当年七月初三日,又颁下废朝考之谕。进士朝考“专为选庶吉士而设”,[2]由翰林院主持,[3]今一朝停罢,表明朝廷开始对翰林院下手了。七月十四日,往日与翰林院同居清要、供词林迁转的詹事府遭到裁撤。词臣的升转之途大受限制,翰林院的地位遭到削弱。惟政变旋作,悉复旧制。但翰林院显然已受到严重质疑,它的整改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墈~书*君^ ?首?发-
庚子事变后再度变法,首先就是整顿翰林院。当改科举、兴学堂尚在酝酿之时,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孙家鼐于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八日奏请整顿翰林院。他建议“庶常入馆,即宜课以政治,兼习洋务。政治以《大清会典》、《六部则例》为宗,旁及古今政书、直省通志,凡有关经世之务者,皆令肄业。洋务以历年条约、万国公法为先,旁及语言文字,一切格致之学,皆当通晓。散馆时即以所学命题”。至于考评的方式,则庶吉士不仅授职前有月课,即使“授职以后,仍随时札记所学”,由掌院学士等分别优劣,或“进呈御览,以示鼓励”,或“分别纠劾、以杜横议之渐”。孙家鼐认为“如此则今日所学,即他日所用”,可祛学非所用之弊,“非但有益于人材,亦且有裨于政治”。[4]
次日,清廷针对奏片明发上谕,慨言“兹当变通政治之初”,作为储才之地的翰林院“允宜首先整顿”,遂令编修、检讨以上各官,“专课政治之学,以《大清会典》、《六部则例》为宗,旁及古今政书、直省通志”,而“条约、公法以及天算、格致诸书”,则“听其分门肄业”。~咸~鱼/看\书^ +冕+费·岳^黩*并令“掌院学士酌定课程,每月呈送札记”,据优劣而定奖惩。更重要的是,与翰林密切相关的“散馆、大考、考差,均应一律变通”,上谕令掌院学士就此“妥拟章程,咨送政务处王大臣覆核,请旨办理”。[5]
值得讨论的是,虽然上谕由奏片而来毫无疑问,但二者实质差异甚大。据孙家鼐的建议,庶吉士肄业及考试内容将大为改变,庶常馆制度定需调整。与此对应,上谕的规定颇为微妙,一方面,由于庶常馆之制牵涉太多,在无替代机制出现以前,绝非旦夕可改,故绝口不提庶吉士应做何功课。另一方面,既明言翰林院应首先整顿,则不得不有所表示,故令业已散馆的“编、检以上各官”专课政治之学。需要强调的是,孙家鼐变通庶常肄业的主张既未被采纳,庶吉士做何功课又未予规定,而散馆却要求变通,[6]则庶常馆势必改制。这就为开进士馆埋下了伏笔。
然而,翰林院衙署为庚子兵燹所毁,此时汉掌院学士孙家鼐在西安行在,满掌院学士崑冈为留京办事大臣,翰苑人员或留京,或在行在,或散处各地。因此,且不论整顿办法何如,此时实无从整顿,因而迟迟不见掌院学士酌定的具体办法。不过,整顿翰林院的讨论在高层中继续发酵。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工部尚书张百熙奏称:欲救翰林取非所用、用非所取之弊,“莫如使取与用出于一”,亦即“莫如使今日已取之士尽习有用之学”。故奏请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令学士以下分研经世实学。[7]这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