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第31章完结
值得注意的是,吴汝纶也提出了自己设计的科举方案:“考试三场仍如旧法,头场易八股为论,经、子、史各一题;二场试策,经、史、时务唯所命;三场诗赋,或他杂题,文体多而不必全作。?g′o?u\g+o-u/k/s^./c′o-m/”[84]可以看出,虽为三场,但题量、题型,却与礼部所议章程不乏共通之处。
作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吴汝纶难免对张之洞怀有偏见,但他针对张之洞戊戌科举新章的批评,尤其是在场次分配、考试内容、出题范围、难易程度、考官等方面,确是切中肯綮而值得反思的。
迨至辛丑年再议科举新章时,鉴于既乏擅长的考生与考官,亦难场内测试,张之洞终于删除了乡、会试二场考专门艺学的浮夸规定,表示更为务实。但对于普通士子来说,新章难度依然颇大,而在场次、题量与荒经方面,皆存隐忧。即使趋新的报刊评论亦感慨科举新章难度过大,不切实际:“从前乡、会试首场四书文三篇,二场五经文五篇,命题不出经书,作文不过八股,应试者尚未必兼工。_0.0-小¨税!王. ¨免·废^粤?读′今改首场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各国艺学策五道,其难奚翅十倍。纵考取真才,不厌其过难,俾不致滥竽充数,而安得如许通人而试之。即以中国政治史事言,三千年沿革损益之故,治乱兴衰之原,能著为论说,深知灼见者,已千百中无一二,若各国政治艺学,尤为科条繁多,各有专门名家,即在泰西极博之名士,亦不能并通政艺两项。似此绝大经济绝大学问,而骤期诸向为八股之人,不待智者而知其不可矣。”同时,评论认为题量需要核减:“乡、会试首二场论、策皆定五篇。果欲精心结撰,断非一日夜之力所能成。盖从前经文五篇,策五道,以偏重首场,至此不过潦草塞责,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今既实事求是,应将篇数减少,不致太形局促。夫学业深浅,一二篇中已足觇见,才高之人尤可从容磨炼,以显其长。若限于时刻,一律敷衍,则剿袭者反易混目,而开侥幸之途。似宜核改篇数,请旨酌夺。”[85]《苏报》论说亦认为“际此实学废弛,淹博之才无多,而风檐寸晷之中,论、策多至五道,日力已虞其不给”。\鸿-特¨晓`税′惘_ *醉′新?璋?结\庚_薪·筷-[86]
趋新报刊如此,保守士大夫更不待言。辛丑年九月,前河南巡抚于荫霖在慈禧太后召见时,直言批评张之洞的科举新章标置过高,不切实际:“国家造士,全为中材,如刘坤一、张之洞所议普通学,合今日臣工、士子,恐无一能交卷者,合三年而论,秀才数万,举人将数千,使之尽通,乌乎能?势必如圣谕所云,抄写洋报而已。”同时,于氏认为新章推行之后必然导致荒废四书五经的后果,故建议调整场次顺序:“变法宜专宜简,即如科举一事,谕旨令以四书五经为本,诚得其要,但在三场,恐久而如今日三场对策,必至废弛。莫若仍将四书五经义挪在头场。即曰严加去取,头场有何不可严去取。”[87]
然而,辛丑之际,张之洞已相当激进,欲“大变西法”,甚至不断倡言所谓的皮毛也能救国论。[88]而许多时候,他正扮演着摭拾西学皮毛、轻变旧制的角色。早在辛丑年四月,张之洞已有废科举之心,他私下向其核心幕僚言及新政办法有三等,第一等中就包括“罢科举”。[89]事实上,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科举新章只是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张之洞主张分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用学堂逐渐取代科举,实际指向的就是废除科举。[90]所以,张之洞对科举新章自然就欠缺深入而长远考虑,未能真正为国家设计万全之策,于是只将太过不切实际的二场专门艺学删去,却又突发奇想地要废除“无害于取材而有益于防弊”的誊录制度。
沈曾植的科举、学堂分途思路
其实,庚辛之际,科举改章还有其他思路值得注意,尤其是沈曾植的方案。既有研究已表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用底本正是沈曾植的稿子。沈氏建议“科举、学堂分途考试,不废八股”,但比张之洞稳健的刘坤一亦觉“尚须酌改”。[91]虽然如此,沈氏关于改科举、兴学堂乃至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