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完结(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民国人物传记第60章完结
这就造成了文学革命诸人难以自拔的困境:既要面向大众,又不想追随大众,更要指导大众。^墈¨书~君, .勉¢费?岳~读_任鸿隽、梅光迪、林纾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这一点的。梅氏以为,如用白话,“则村农伧父皆是诗人”。任鸿隽有同感,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假定足下之文学革命成功,将令吾国作诗者皆京调高腔。”[37]而林纾则对“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这种潜在可能性深以为戒。在这一点上,旧派比新派更具自我完善性。传统的士大夫的社会角色本来就是一身而兼楷模与裁判的,分配给大众的社会角色是追随;追随得是否对,仍由士大夫裁定。两造的区分简明,功能清晰。但对民初的知识人——特别是有意面向大众的知识人——来说,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所有这些士大夫的功能,现代知识人似乎都不准备放弃;但他们同时却又以面向大众为宗旨。这里面多少有些矛盾。关键在于大众如果真的“觉醒”,自己要当裁判时,知识人怎样因应。假如稗贩不再是“可用为教授”,而竟然“思出其位”,主动就要做教授,那又怎么办?林纾已虑及此,新文化人却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一问题。~s′l-x`s~w/.!c-o.m+
过去研究五四之前的文学革命,虽然都指出其各种不足,但一般尚承认其在推广白话文即在试图“与一般人生出交涉”方面的努力和成功。其实恰恰在这一点上,文学革命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胡适自称:“在短短的数年之内,那些[白话]长短篇小说已经被正式接受了。”[38]但在几年内最先接受白话者竟然包括素称落后的北洋政府,它在1920年就规定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而最接近“引车卖浆者流”的读者反而在相当时期内并不十分欣赏白话文学作品,张恨水就同样用古文写小说而能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广泛流行,而且张氏写的恰是面向下层的通俗小说。这很能说明文学革命在白话方面的“成功”其实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如果从销售的数量言,二三十年代文言小说恐怕不在白话小说之下。美国学者林培瑞已做了很大努力去证实是哪些人在读文言小说,哪些人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鸳鸯蝴蝶派”早已生出交涉的“一般人”。?3-8/墈^书?罔^ -耕,薪\蕞,哙*[39]
不过,文言小说在相当时期里的风行虽然可用统计数字证明,文学革命诸人自己的确没有认识到,恐怕也不会承认,他们在“与一般人生出交涉”方面竟然成功有限。很简单,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也确实很能卖,同样是不断地再版。这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文学革命者们到底与什么样的“一般人”生出了交涉呢?或者说,究竟是谁在读文学革命者的作品呢?后来的事实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接受白话小说者只是特定的一部分人。他们中许多是从林译文言小说的读者群中转过来的,有的更成了后来的作者(如巴金)。另一些大约也基本是向往新潮流或走向“上层社会”的知识青年。鲁迅当然也曾见过以带着体温的铜元来买小说的电车售票员,但他似乎也就只见到那一个。可以说,原有意面向“引车卖浆者流”的白话小说只在上层知识精英和追随他们的边缘知识青年中流传,而原被认为是为上层精英说法的古文却在更低(底)层但有阅读能力的大众中风行,这个极具诡论意味的社会现象说明胡适提出的“白话是活文学而文言是死文学”的思想观念其实是不十分站得住脚的。
这就揭示了胡适等人在有意识的一面虽然想的是大众,在无意识的一面却充满精英的关怀。文学革命实际上是一场精英气十足的上层革命,故其效应也正在精英分子和想上升到精英的人中间。民初新旧杂陈的现象后面还要进一步探讨,但这些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在向着“与一般人生出交涉”这个取向发展的同时,已伏下与“一般人”疏离的趋向这个事实已隐然可见了。甚至可以说,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就是在文学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文学革命“与一般人生出交涉”的任务。
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看上去似乎与更早的文学革命运动相对立,至少左翼文化运动一开始时的攻击目标,基本上是集中于已“落伍”的文学革命时的前辈。但两个运动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大致仍是遵循文学革命时期“与一般人生出交涉”的宗旨,而又认定文学革命者们已不能实行此一主张。“普罗文学”口号的提出,虽然有苏俄的外在影响,但也说明左翼文人已感觉到文学革命者生出交涉的一般人似乎还不够“一般”,所以才往更“一般”的方向走。故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