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86章 盛夏火毒绕腰际

第86章 盛夏火毒绕腰际(2/3)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第86章 盛夏火毒绕腰际

去;生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清热解毒。”

顿了顿,他又加了一味:“再加6g陈皮,行气化湿,防诸药苦寒伤脾。”

“这药……要喝多久呢?”张阿姨看着药方,有些迟疑。

“先服三剂,每日一剂,水煎两次,饭后温服。”岐大夫微笑道,“待疱疹渐消、疼痛减轻后,再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祛湿,以固其本。《脾胃论》言‘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健则湿无所生,方能杜绝后患。”

说罢,他取出一根银针,用酒精棉仔细擦拭:“今日先以针灸泄热通络,取阿是穴、太冲、阳陵泉、血海诸穴。《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药所不及’,针药并用,可更快止痛。”

,!

四、药透肌理,针通气血

张阿姨虽有些怕针,但见岐大夫手法轻柔,便咬牙应了。岐大夫让她侧卧,露出背部疱疹处,先用碘伏消毒,然后持针在疱疹周围轻轻叩刺,只见针尖透出少许淡血色,接着用闪火法拔了几个小罐,罐内竟凝着少许淡黄色液体。

“这是泄热毒、散瘀滞。”他解释道,“再取太冲穴,此为肝经原穴,可清肝泻火;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与太冲相配,疏泄肝胆湿热;血海属脾经,可凉血活血止痒。”

进针时,张阿姨只觉微微酸胀,却无刺痛感。岐大夫手持艾条,在距离皮肤三寸处温和灸阿是穴:“《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温和灸可助药力透达经络,缓解疼痛。”

约摸一刻钟后起针,张阿姨长舒一口气:“奇怪,好像没那么灼痛了。”岐大夫见状,又取来一小瓶自制的青黛散:“这是用青黛、黄柏、冰片研末,以麻油调敷,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每日两次,敷时避开破溃处。”

五、医嘱谆谆,治未病本

待张阿姨敷好药,岐大夫又细细叮嘱护理之法:“切记不可搔抓破溃处,以免毒邪扩散。饮食宜清淡,可多喝赤小豆薏米粥,健脾利湿;忌辛辣肥甘、海鲜发物,这些皆能助湿生热。”

“晚上睡觉尽量穿棉质衣物,保持皮肤干爽。”他顿了顿,“长夏属土,与脾相应,此时尤需养护脾胃。每日清晨可按揉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以酸胀为度,可增强脾胃运化之力。”

陪同的女士掏出手机录音:“岐大夫,您说的这些我都记下来了。阿姨这病,以后怎么预防呢?”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岐大夫望向窗外葱郁的梧桐,“平素可服玉屏风散加减,黄芪、白术、防风三味,益气固表。尤其注意避免久坐湿处,夏日虽热,亦不可贪凉饮冷,以免损伤脾阳。”

说到此处,他忽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温热条辨》,翻到某页指给她们看:“吴鞠通说‘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长夏养生,当以清热利湿、顾护脾胃为要。张阿姨体质偏虚,更需‘虚则补其母’,从脾论治,脾土健旺,则湿热难侵。”

六、复诊话病,医患相和

三日后,张阿姨复诊时,气色明显好转。疱疹已大部分结痂,疼痛减轻大半,唯有腰侧仍有少许隐隐作痒。岐大夫诊其脉,滑数之象渐减,舌苔黄腻退去不少,遂在原方中减去龙胆草、黄柏,加生地黄12g、当归9g养血润燥。

“此时热毒渐退,需防阴液耗伤。”他解释道,“《伤寒论》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湿热伤阴,故加生地、当归,养血而不助湿,润燥而不碍脾。”

又过一周,张阿姨再来时,皮疹已基本消退,仅留少许色素沉着。岐大夫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等健脾益气之品,配伍砂仁、陈皮醒脾和胃。

“如今当‘培土生金’,脾健则肺卫得固。”他笑着说,“就像田里的土壤肥沃了,禾苗才长得壮,不容易招虫咬。”

张阿姨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早听说岐仁堂的大夫看病通透,果然是把病根儿都瞧明白了。以前总以为长疹子就是上火,没想到和脾胃这么相关。”

岐大夫摆摆手:“中医治病,如拨云见日,需辨清标本虚实。您这病虽发于皮肤,实则根在脏腑。就像河里的水浑浊了,只舀走表面的脏水不行,得找到上游的污染源,把泥沙清干净,水自然就清了。”

七、悬壶小记,医理绵长

时至暮夏,岐仁堂的案头多了一篮新鲜的莲蓬。张阿姨特意送来自家种的莲子,笑称“请岐大夫尝尝健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