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3(1/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手机投屏到古代,播放科普视频第4章 华夏主食变迁史3
【唐宋时期,物质生活开始丰富,逐渐开始有人在两餐制的基础上,在中午加上一小段叫点心。搜索:小说魂 xiaoshuohun.com 本文免费阅读今天,一些地区还管午饭叫点心。
但三餐制在古代是难以全民普及的。很多地区连两餐都保证不了,何谈三餐?
今天是南稻北面的格局,既然水稻一首在南方高歌猛进,为啥北方的麦子却姗姗来迟呢?
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传入中国之前,网上贾湖遗址说,发现了8000年的本土小麦,这事儿己经被辟谣了。
西汉以前,北方主粮还是小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小麦这东西吃起来太费事了。
那时候中国人主食的使用方式主要是粒食,而小麦外面包裹了一层皮儿,这就导致如果像蒸米饭那样,蒸熟的麦饭非常粗糙。
我特地买了麦子泡水之后,放在电饭锅里煮。我的亲身体会是什么呢?就是这玩意儿即使嚼烂了也难以下咽。我还在想,难怪买的燕麦片都要压碎成片的,厂家己经是想办法通过碾碎来降低食用难度。
所以你看人家大米这些稍微冲一下就能去壳,上锅就能吃,而皮实的小麦就显得有点刁钻。
不好吃,不好弄,让小麦一首难以普及。但吃货民族总有治你的办法呀,你这个小东西不脱衣服是吧?碾碎了依然口感粗糙是吧?那就把你碾成粉,碾成沫,上刑具。
石磨在汉代大面积登场,倔强的小麦成为了细腻的面粉,粒食变成了面食。
当面粉遇上了水,随机演化出来无限精彩。
在当时,一切面食制品都用饼来称呼,火烧烤的叫烧饼,上笼屉蒸的叫蒸饼,相当于今天的馒头、包子。用水煮的叫汤饼,相当于今天的面条、面片汤。】
秦汉百姓听闻这些内容,不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位老农皱着眉头说道:“原来这小麦如此难弄,难怪咱一首吃着小米。”
一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插话道:“哈哈哈,咱们这吃货民族还真是有法子,能把那难搞的小麦变成面粉,做出这许多花样。”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感慨:“咱百姓就盼着能有更多好吃又好做的吃食,这面食的出现倒是个新鲜事儿。”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既有对新事物的好奇,也有对生活改善的期待。看着天上光幕中一闪而过的石磨画面,一些人己经在寻思着怎么用石磨把麦子碾碎了。
【到了南宋,小麦成功取代了小米,也就是稷 成为了北方第一主粮,北方主食三代目正式登场并笑傲至今。现在这个季节,在河南地界还有一种独特的麦子吃法叫碾转,把新鲜的青麦脱壳炒熟,然后用碾子碾压,碾成一根根绿色的条状物,凉拌和烹炒都可以,之前还上过风味人间。
在我老家没这个,唯一有的就是把青麦碎拿火烧一下,麦芒啥的都给烧没了,麦粒儿也就熟了,搓一搓清香,谷物香,还有烘烤香混杂。
就是烧麦子也挺有意思,像碾转这样的,这都是以前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的应急口粮。
我们今天说起麦,首先都会认为是小麦,但别忘了还有大麦,大麦的传播路径跟小麦差不多。在自西向东传播的途经点,青藏高原,一种高原大麦在这里找到了专属主场,就是西藏人的主粮。
青稞制作糌粑的原料,糌粑的意思其实就是炒面,像西藏青稞这样的地域性主食,还有西北地区的莜面,其实也是一种燕麦。】
宋朝百姓听闻后,纷纷围聚在一起讨论。
一位中年男子说道:“这小麦竟成了北方第一主粮,真是未曾想到。”
一位农妇接话道:“那捻状倒是新鲜,咱这儿没这吃法。等明儿麦子成熟时可以试试。”
一个年轻人好奇地问:“那大麦又是怎的?还有那西藏的青稞,咱都未曾见过。”
而朝廷之上,官员们也在议论。
一位大臣说道:“此等粮食之变化,关乎民生,当加以关注。”
另一位大臣点头道:“不错,各地之特色主食,亦需了解,或可借鉴推广。”
【我小时候在山东老家经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现在也很少见了,就是高粱。我们老家管高粱叫秫秫,还有其他名字蜀秫、稻秫、杨禾等。莫言也写过小说红高粱家族,高粱作为粮食,食用的功能尚在其次,主要是太适合酿酒了。
高粱的春天是有历史大事件推进的,以前朝廷征税普遍都是食物税,粮食多少斤,捐多少匹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