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小说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47章 西汉末年元帝柔仁致乱

第47章 西汉末年元帝柔仁致乱(1/3)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华夏风云人物传第47章 西汉末年元帝柔仁致乱

西汉竟宁元年,未央宫的金銮殿内庄严肃穆,香烟袅袅升腾,缭绕在殿宇的梁柱之间。汉元帝刘奭身着玄色龙袍,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龙椅之上,龙袍上绣着的五爪金龙在烛光的映照下,似欲腾空而起。他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眼神中既有初登大宝的志得意满,又藏着几分对未来治国理政的踌躇满志。自幼沉浸于儒家经典的他,一心想着以儒家的仁政理念为基石,将大汉王朝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延续高祖、文景、武帝以来的辉煌。然而,他性格中与生俱来的柔仁,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逐渐成为了西汉走向衰败的隐忧。

元帝即位伊始,便雷厉风行地推行儒家治国之策,广纳儒臣。萧望之、周堪等饱学之士,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被委以重任。萧望之,身形清瘦,面容透着文人的儒雅,眼神中却透着睿智与坚定。他向元帝进言:“陛下,当今天下,百姓赋税繁重,苦不堪言。《论语》有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再者,宫廷之中奢靡之风渐起,诸多开支实乃不必要,可削减之,以充实国库。如此,方能赢得民心,稳固我大汉根基。”周堪亦附和道:“陛下,吏治关乎国家兴衰。以儒家之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贤能之士,剔除庸碌之辈,如此朝堂方能清明。”元帝听后,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当即下令推行这些政策。

然而,理想的美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瞬间破碎。减税政策一下达,本应是百姓欢呼雀跃之事,可在地方执行时,却变了味儿。以山阳郡为例,太守孙福表面上积极响应朝廷政策,宣称减税减负,背地里却勾结当地富商,虚报账目。他将原本应减免的赋税,以各种名目的附加费重新征收,还私设关卡,对过往商队横征暴敛。百姓们不仅未能享受到减税的实惠,反而负担更重。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户后,不仅要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还要承受官府的额外盘剥,生活苦不堪言。

削减宫廷开支的政策同样举步维艰。这一举措触及了众多皇室宗亲与贵族的切身利益。长乐宫中,太皇太后王氏得知要削减宫廷开支,顿时怒目圆睁,拍案而起:“这成何体统!我大汉皇室,岂能如此寒酸?祖宗的颜面何在?”在她的带领下,一众皇室宗亲纷纷向元帝施压。元帝本就性格柔仁,面对长辈们的责难,心中虽有坚持,却也渐渐动摇。这一政策在重重阻力下,最终不了了之。

在政治改革方面,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看似完美无缺,实际操作起来却漏洞百出。陈留郡的张县令,平日里不学无术,却深谙钻营之道。他得知朝廷以儒家道德为考核标准后,便重金聘请文人墨客,为自己撰写道德文章,四处宣扬自己的“善举”。同时,他还勾结考核官员,送上厚礼。考核之时,他巧言令色,将自己伪装成道德楷模。而真正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李县令,却因不擅长迎合这种考核标准,且不愿同流合污,在考核中被评为下等,仕途受阻。一时间,官场之上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实干者被边缘化,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此时,西汉的文化领域也暗流涌动。经学在西汉极为昌盛,各经学流派为争夺学术正统和政治影响力纷争不断。今文经学注重对经文的阐释,强调微言大义,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古文经学则更侧重于对经典文本的校勘和训诂。这种学术上的分歧也延伸到了朝堂之上,影响着儒臣们的改革理念和政治主张。萧望之等儒臣多推崇今文经学,他们的改革措施中不乏借助经学的微言大义来推行政治理想,但也因此遭到了古文经学支持者的反对。这些学术纷争使得改革的理念在传播和实施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阻碍,进一步加剧了朝堂的混乱。

就在儒臣们的改革陷入困境之时,外戚势力如暗流涌动,悄然崛起。史高,身为元帝的外戚,凭借着与皇室的裙带关系,在朝堂上逐渐站稳脚跟。他身形肥胖,面容油腻,一双小眼睛里时常闪烁着狡黠的光芒。看着儒臣们得到元帝的重用,他心中满是嫉妒与不甘,暗中勾结其他对改革不满的势力,谋划着如何扳倒萧望之等人。

翌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萧望之正慷慨激昂地阐述进一步改革的设想,言辞恳切:“陛下,如今官场腐败之风日盛,若不加以整治,恐危及社稷。臣建议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严惩贪污腐败之徒……”话还未说完,史高突然站出,打断萧望之,厉声指责道:“萧大人,你口口声声说改革,可看看如今的朝堂,被你搞得乌烟瘴气。你推行的政策,哪一项不是劳民伤财?国家财政危机,官场混乱,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