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偷梁换柱 > 第99章 讨论第一场:义与利

第99章 讨论第一场:义与利(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偷梁换柱第99章 讨论第一场:义与利

曹拓庵这边正说着,会馆来人急告:礼部刚刚通知,农商议论的规则有变。

本来商人这边发言的代表有官员、有举子还有商人。这种场合,几个商人代表主要是做凑数的。

谁知道康熙突发奇想,要亲临现场观看。还透风说因前者曹拓庵、江承春这些年轻一辈的商人积极献策,想看年轻人在这场讨论中多多表现。

康熙亲自介入,下令改变规则,限定身份,官员不能帮商人代言,即使是举子,也要有商人背景。

明天就要开始了,如今临时补位,又是在皇上面前现场发挥,谁敢担这个重任?

最后各会馆好一番折腾,定下了补位人选,徽商这边自然是加了江承春,闽商那边冒出来个十三行总商出身的陈有信,还有几个年轻商人。

听到这个消息,曹怀义看了眼儿子,全是毛头小子,满脑子天马行空,不知天高地厚,这下有热闹看了。

他揪住曹拓庵的耳朵:“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出的风头别抢,你小子可长点心吧!”

……

第二天,国子监,敬一亭。说是亭子,其实前明嘉靖时所建的面阔五间的殿堂式建筑。

康熙端坐北面,太子陪坐下首,礼部、户部、都察院和国子监的相关官员列坐其后。

东侧为朝廷指定的重农派,西侧为商人指定的重商派。

一番行礼后,太子主持,讨论开始。

重农代表,前国子监博士,现退职闲散人员,但地位实在特殊的孔尚任率先发言,他起身站在大堂正中,朗声道: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利修则义废。重利则民淫,重义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

故重农以养民,抑商以养风,重农抑商,乃自古治国之道,请延之。”

孔尚任本来都要归乡隐居,去继续完善他的《桃花扇》了,结果离京前被旧日同僚拉住,被迫卷入此事。

作为孔子的64代孙,孔尚任不想出风头,也不想丢脸,只想把这事应付过去。于是开场便是自古儒家第一辩——义利之辩,套用圣人的话、古人的话,反正没有自己的话,这样大家都挑不出毛病。

果然在场众人纷纷点头,这个开场,老成持重,中正平和,不愧是圣人之后。

商人这边,曹拓庵率先发言:“先生可知,圣人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晋商亦奉为圭臬,家训云: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不敢见利忘义。”

他经过此前多次排练,深知重农抑商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这个义利之辨。商人重利轻义,几千年的刻板印象了。孔子说小人喻于利,很多儒者据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重利是小人行径,商人重利,所以商人是小人,所以要抑商。

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商人重利,这是没法否定的,那就只能从重利等于小人这点下手,从义利二元对立的论点下手。

曹拓庵接着道:“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朱子曰:仁义未尝不利。

所谓义者,宜也。事得其宜,则利在其中矣。

学生以为,义与利本非二途。两者不是水火之别,而是大小之分。

义为大利,利为小义,君子之所见者大,故君子义足以兼利;小人之所见者小,故小人唯利是图。

商人固然重利,但重利未必轻义,义利可以兼顾。修桥补路、赈济助危、造福乡梓,多少商人因德行而入乡贤祠。

君子小人之别,在于德行。若商人兼顾义利,仁中取利,义内求财,未尝不是君子。若以小人喻之,恐有失偏颇。”

曹拓庵这番话的核心论点是义和利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关系,所以商人能义利兼顾。

商人这边纷纷点头,用程朱对轰孔孟,虽然地位差一筹,但也算打得有来有往。

国子监博士张之旭站了出来,发言道:

“董生(董仲舒)曰: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为利’乃小人行径,‘为义’是君子品格。

对利的追求,便是对义的败坏。所谓: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

义利不可兼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