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下云塘(1/1)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用青春书写的答卷第23章 下云塘
我回忆着,开学上半学期时候的林小楠一切都还正常,转变是从下学期开始。这中间除了杜浩天的因素,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
我决定去林小楠家家访。
班主任家访,小学老师可能做的多一点。中学老师以教学成绩为主,没有特殊情况,老师很少家访。这次,我也想结合上次安全排查实地走走学生们的上学路线。
学生登记表中,林小楠的父亲叫林庆栋,中学文化,供销联社采购员。母亲谢云蓉,务农。
跟校领导打过招呼后,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学校周边一共有十四个自然村,7所小学。林小楠住在上云塘。我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当年下乡住的青年点,就是在下云塘,两个村子并不远。
二十多年过去,农村的面貌变化并不大。原来的大片农田地,现在还是一片葱绿。当年当知青时,平时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热血青年精力旺盛,村里食堂那点清汤寡水的伙食不到两个小时就不见踪影,于是常常结伴到河里摸鱼,去山上打野鸡……那时上云塘后山有一个水库,水性好的能憋气潜到水底,捞出来的蛤蜊有扇子面大!放点盐煮了吃,虽然腥膻但是打了不少牙祭……
我一路骑着自行车,自行车有点老旧了,跟了我六七年了。遇到坑坑洼洼铃铛就自己清脆的响几声,倒也省得我去按了。路过下云塘村村委会后面的青年点,我停了下来。我想去看一看。
在外面停好了自行车,走过关了一半的大铁门和半边院墙,走到了当年住了6年的青年点院内。
一排红色砖房还在,当年仓促建起的安置点墙面里外没有照面,多年雨水侵蚀已经有些摇摇欲坠了。窗框和门也都歪斜了。院子内杂草丛生,原来的一棵大杨树不见了。当年在树下,有一块大石头,歇工的时候知青们经常在石头上下象棋,掰腕子……
最热闹的时候是11月的打场。十月后,大田全部收割完毕。村里马路上,村民和知青们把地里的庄稼一车车拉回来,马路上来来回回全是满车的粮食和秸秆。先把粮食集中放在一块地方。通常是村委会旁边那块空地。需要先用牲口拉着百十斤重的石碾子来来回回把地压平,后期还要很多人一边聊天一边用脚使劲踩、跺,让地面变得平滑如同水泥路面一样光滑!然后把大豆、高粱、玉米、花生等分成几块区域,接下来就是几天热闹的打场!
所谓“打场”,就是农村秋收最重要的收尾环节。长了一年的农作物从生产队地里拉回来,最后的环节是“颗粒回仓”。那时没有农业机械,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生产队长做好分工,妇女和岁数大些的人主要做扒苞米皮等简单的工作,她们坐成一圈,一边嘻嘻哈哈东家长西家短拉家常,一边把苞米扒出来扔到地中间,再有人把扒好的苞米送到四周搭建好的一排苞米墩子里。孩子们在人群里和苞米堆上跑来跑去,互相追逐玩闹着。
而青壮劳动力和知青们,都干最费力的活:轮联排。
这是一种既要用巧劲又要用实力的劳动工具。一根长木棒,顶端是一个能转动的木排。抡起来在空中转一圈,再重重的落下。高粱、大豆堆在场院中间,一群人在外围密密排成一圈,在村里先用毛驴拉着石磨走上几圈之后,就开始用这种工具反复拍打、翻面,最后把脱粒后的秸秆清干净,下面就是脱落下来的高粱粒或者大豆粒了……
正当我沉浸在当年的知青生活回忆中,有几个孩子跑进了院子,手里拿着网蜻蜓的竹竿,竹竿头上围了个圆型,里面粘的蜘蛛网,在有蜻蜓的地方来回挥舞。看来这里已经是孩子们的游戏乐园了。
我离开了院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许多回忆只会留在经历者的记忆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