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章回家(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宁风云记第 2章回家
第二日,所有的随驾大臣听到了消息,王上只是摔了一跤,并无大碍,但魏大人被一撸到底了。
这可是让不少人一阵狂喜,只觉得心中畅快至极,魏嵩那厮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此番被撤职,简直是大宁福音。
出了这档子事,宋昭也没了围猎的兴趣,有人要杀他,他也不想在此多待,于是众人便接到了诏令,回京。
大崇王朝泰安三年秋,宁王昭遇刺,遂罢围猎事,一万殿前军护卫王驾北上回京。
大宁国广昌道的官道上,宋昭独自坐在王驾内,他一只手杵在椅子上拖着脑袋,一只手放在另一侧的桌上,手指不停敲打着桌面。
他这两日梳理了原主对这个世界的记忆,越梳理越是觉得脑袋疼。
在记忆中,大宁现在正是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时期。
宁国在十三王中属于中下之流,地处大崇西北,土地广袤,但人口不多,举国之力不过八百万人,这对比中原东南的藩国而言实在有些不够看,除了时常有战乱的西部大漠外,全国的农业还算尚可,但商贸实在是差劲的紧,因此在东方各国几十年前开始收商税时,宁国却一直收不起来,只因为宁国西北直接与蛮人建立的岐国接壤,蛮人嗜血残暴,极好侵略,时常叩关犯边,就这样的环境就连宁国本国的好些大商人都时常觉得惧怕,更不要提中原和江南的大商人了,谁愿意冒着风险在宁地发展。
宋昭就宁国商业的问题越想越深,想着想着直接给刚刚树立了雄心壮志的他干沉默了。
……
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振兴宁国商业。
宁国人口基数小,农税不算多,国库常有空虚,可偏偏宁国还比其他诸侯更费钱,为了防备蛮子,宁国在西北的牢山防线和饮马河防线上设了七座大型军镇,养了十六万西军,在南边为了防备陈国也放了十一万南军,加上京师的戍京军和殿前军,还有镇守镇阳关的东军,全国的军队七七八八凑起来将近三十五万人。
是三十五万人,更是三十五万张嘴,都是要吃要喝的。
想到这些,本应该为拥有三十五万大军而高兴的宋昭简直是一阵头大。
现在他闭上眼睛就感觉有几十万张嘴巴在对自己说:“嘿!那小子!老子要吃饭!钱呢?”
内忧就是没有钱。
外患就是西军直面的岐国蛮子。
宋昭回想了一番自己宿主以往的施政措施,一番分析后他突然有些感慨起来,以前那个宋昭啊,顶多就算个中庸之主。
宋昭暗自叹气,这样的君主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守成尚可,但在这个礼崩乐坏日益严重,隐隐有大乱迹象的大崇王朝,他带领的宁国实在可谓举步维艰,前途未卜。
宋昭时不时拉开帘子,官道上很荒凉,基本看不到村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意境大概也就这样了吧。
宁国,寒苦也。
一番分析后宋昭得出了初步分析结果,宁国之害有三:岐国,财政,民生。
这三点在宋昭穿过来之前就是一个死循环,蛮子叩关犯边导致国力耗费巨大,财政日益紧张,朝廷对百姓的赋税是一加再加,害了民生。
想到这儿,宋昭陷入了沉思。
王驾遇刺返京的消息早早的就传到了京城,留在太京“看顾朝政”的中书省左参政徐普收到王驾回京的消息后,他立即封锁了逐鹿山行宫方向来的所有消息,有些佝偻的老人急匆匆就进了宫,在太王太后的雍兰宫待了半个时辰后徐大人又急匆匆出了宫,随后不到一个时辰,太京大营驻扎的戍京军紧急出动了上千人包围了朝中一干重臣的府邸。
而王宫方向则是涌出了上千殿前军向各大封君的府邸而去。
国君遇刺,正是动荡之时,在这样的时刻绝对不能出一点乱子。
王城雍兰宫内,往常这个时辰,太王太后一般都歇息了,但此时却是灯火通明。
一座金铸佛像前,太王太后陈氏正双手合十,虔诚地低声喃喃着。
她身边一人是她几十年的贴身女官刘大姑姑,还有一男一女分别是她的嫡次孙昌源君宋涛,小孙女乐安郡主宋优。
太王太后祈祷着她遇刺的嫡长孙能平平安安回家。
良久,太王太后睁开了眼睛,她的眼睛在睁开的那一刻完全不似往日混浊,清明如数十年前她监国听政护卫他丈夫留下的江山时那般。
在第五天的时候,王驾抵京了。
并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