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天马歌——陈炽传 > 第56章 医馆

第56章 医馆(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天马歌——陈炽传第56章 医馆

夏天刚升职为福建司郎中的陈炽,在1896年秋冬时节急匆匆朝家乡走去。从县城走回小镇的路上,家事和国事一直在他脑子里盘旋。他没想到,这次请假这么顺利。当然,清朝讲究孝治,这假得来容易。

陈炽为母亲之病无法安心上班,但国事同样无法释怀。他离京之后,在上海南京逗留多日,已是耽搁了归期。

是啊,家事之急,不亚于国事。得知母亲病了,陈炽心中焦急,幸亏弟弟还留在家中照顾母亲。“吾有疾,子能解乎?”陈炽惊讶地发现,人到四十开始要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了。也许是南人不习北土,陈炽在北京已病了几场,去年刚刚返京,也是得了一场重病。

去年年初陈炽返京城,走的是水路。顺梅江而下到赣州,顺赣江而下到南昌,转入长江之后到了九江,又从九江坐轮船到上海,经历了长江的风浪,从上海坐轮船到天津,又经历了海上的风浪,再从天津坐车到北京,一路舟车劳顿,陈炽回京十日之后,感到右臂大痛,难以忍受。

受父亲的影响,陈炽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知道这是路上偶感风湿,就去医馆抓了几服药,效果不怎么好。苦于见效慢,他又特意在京城里寻访了一位善针灸的老中医,受针之后果然渐渐好了。

这次回到小镇,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看看那位老中医。小镇的医馆,在老街的西头。爷爷晚年久卧病床,陈炽的父亲自然是这医馆的常客,陈斌跟医生寻药论病,而最终也成为小镇的名医。母亲病了,弟弟略懂医术,也常到这家医馆拿药。黄先生看到陈炽光临医馆,自是高兴。医者不好说欢迎或荣幸,就说,“有幸迎来陈大人视察,请不吝赐教”。

陈炽寒暄之后,就直奔主题。陈炽问,我母亲肿病,先生当是看过,可知因何而起?是否严重?黄先生说,肿病源于身体虚弱,像是营养不良,加之令堂上了年纪,肝脾衰老,如不重视容易恶化,只要用心调理,并无大碍。陈炽听了,放心不少。黄先生说,令尊也是名医,陈大人两兄弟都是懂医的人,令堂这肿病本应引起重视,不至于延误至今。

陈炽说,虽说略通医道,但乡野之家岂有常备之药?!我在京城的时候偶感风湿手臂大痛难忍,我素知父亲留下的一个药方,用半边枫荷的切片制汤服下,能祛湿通痹。但是半边枫荷一边是枫树一半是荷树,在我们赣南也不多见,寻遍京城内外也不曾见,可知医与药各行其道。医者,能论病,更要能论药。医人者,有方无药,也不可行!

黄先生说,听说京城中盛行西医,大卖西药?陈大人对中药如此有研究,对西医又是如何看的呢?西国的人,跟我们中国人的体质原本不同,难道医术却能相通吗?

陈炽笑着说,西人跟我们中国人体质有异,但终归也是人,这医药之理当然通用。我听人们常常争论中医西医,互相攻击互相对立,却很少从道术上加以研究比较。争论者多是情绪对立,只是拿身边的偶然之事来争执。某医好,某医不好,可能只是偶然医好了某人某病,本不足为证。

黄先生说,陈大人所言极是。中医自是博大,但从事中医的人却未必人人精通,有些人只是谋生之术,素质不精而胡乱开药,败坏了中医之名!

陈炽说,正是如此!中国之医学,导源于神农、黄帝、岐伯诸位圣人。《本草》《灵枢》《素问》等书,精矣备矣。战国时期越人扁鹊,别著《难经》,脉络稍殊,指归则一,惜理法虽具而方剂无传。到了后汉张机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书,开始别类分门,灿然明备。现在许多人因《汉志》没载录,怀疑《黄帝内经》是后人依托附会,而不知其精理名言断非俗儒所能作伪。唐、宋、元、明以后,采摭益杂,方术益歧,医理之不明,疾病夭折之所由接踵而生,所以人们对中医有所怀疑。

黄先生说,药方容易失传,但医术医理还能流传,比如古人治病用汤剂,用针灸,这些就是传下来的医术。

陈炽说,是的,这次我的风湿没用上好药,但我找了位善针灸的老中医,受针之后果然好得快!所以我是相信中医的!当然,我也相信西医。如今水平不好的医生太多,用药日杂,导致病者不及选择,死因无可稽查,中医的名声为此大为损毁,给西医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黄先生说,京城中真是盛行西医?连中国人也不信自己的中医了?好在瑞林是个偏僻之乡,大多人还是习惯中医。

陈炽说,何止京城,瑞金城早就有了中医,最早的中医是在同治七年(1868),有个叫和若望的天主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