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往事百语② > 做什么要像什么

做什么要像什么(1/3)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往事百语②做什么要像什么

“人生如戏”,随着时空舞台的变换,随缘任运,自能肩挑一切重任。

童年出家后,常听师长们训诫大家:“做和尚就要像个和尚,你们不要画地自限,要做什么像什么才好啊!”我听了以后,谨记在心。后来这句“做和尚就要像个和尚”、“做什么要像什么”在我一生当中,发挥了很大的功用。

记得当时正逢抗日战争期间,民生匮乏,寺院经济更是捉襟见肘,常常水已经煮滚了,还不见有米下锅。我那时只是一个小沙弥,看到常住这么困难,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山采无花果(可以染布),一面增加常住的收入,一面可以帮常住巡逻看守山林,以防宵小偷窃木材。数年后,我奉师命到焦山定慧寺就读佛学院,但每值假期,我一定赶快回到栖霞山。暑假时,无花果累累结实,我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将它们摘下来献给常住;干旱期间,看到寺众饮水盥洗不便,我也自动到江边挑水,每次来回总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的脚程。寒假时,农历新年将至,我又拿起抹布、扫帚清理环境,单单从早到晚,擦玻璃就费时一个月;春节期间,我又忙着帮常住接待香客。虽然一天下来,往往疲累不堪,但我常想:自己在栖霞山出家,栖霞山就是我的,我要“像一个栖霞山的出家弟子”。

青少年时,我在丛林十载生活,其中做了六年行堂,两年司水,一年半的香灯,还兼任图书馆管理员、自治会的会长。每至冬天,行堂最是辛苦,双手浸泡在冰冻的水里洗几百双碗筷,手掌、手背的皮肤一处处都皲裂了,连里面红色的肉都看得一清二楚,那时不懂得包扎涂油,第二天还是照常工作,好像从来不觉得伤口的痛楚,只知道“做一个苦行僧,就应该要像一个苦行僧的样子”,任劳任怨,谦虚学习。

童年时因家境贫寒,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很珍惜有书可读的机会,为了“做好一个学生的样子”,我自动自发,自我学习。由于白天忙于出坡,读书的时间很少,我利用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剩余的零碎时间温习功课,并且翻阅一些课外读物。此外,我还每月督促自己编一本《我的园地》,里面有论文、讲座、新诗、散文、心得报告、生活感想等等,虽然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看,但是从那时一点一滴地打下基础,让我日后在编辑杂志、写作撰文,乃至弘法布教、接引众生时,都能得心应手,实在是始料未及之事。经云:“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遍庄严。”又说:“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我由躬身实践中更加相信:只要肯发最上心,时时想到自己“做什么要像什么”,其所带来的利益实在是无量无边。

那时晚上没有电灯,常住也不准我们用花生油点灯,因为平日食用的油水已经不敷使用,遑论有余存的油让寺众点灯看书。我每晚都借着礼佛禅坐来度过漫漫长夜,每当心性懈怠的时候自我观照,想到高僧传中古德艰苦奋发的精神,不禁自惭形秽。为了让自己更“像一个佛门的行者”,我在万籁俱寂的黑夜,就着佛前微弱的灯光刺血写经,蘸着一滴滴的鲜血,培养我对佛法的信心道念。此外,我也自持禁语戒,并尝试过午不食的修持。除了平日坐禅拜佛以外,凡是听闻举办禅修、佛七,我也都极力争取参加,其中曾有过忘我的悟境。多少年来,我无论是主持禅七、佛七,或是指导徒众修持,都能得心应手,不禁感谢老师那句“做什么要像什么”,让我得以从事自利利他的工作。

佛教僧侣必备的三刀六槌,四十八单中的苦修,我都是在早晚课诵、劳动作务中揣摩熏习;佛法妙谛则是在平日行住坐卧,一点一滴的实践当中有所体悟。在忙碌的参学生活中,我一心一意要求自己“做得像一个出家人”,所以平常对于常住的一切安排,我都欢喜随众,余暇则兼行密行,就这样,我的思想慢慢净化,出家人的样子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了。直至今日,我常教诫徒众“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的理念,其实都是源自于早年我在佛门里学习“做得像一个出家人”所体验到的法则。

过去丛林的教育十分严厉,行进时眼睛要看前方七尺处,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仰视、低头、跑步、疾行;站要有站相,两手下垂,操手当胸,要知道自己站的位置。坐下时,椅子只能坐半座,背脊自然挺直,肩膀要平,下巴要收缩。安眠时,要右胁吉祥卧。外出时,衣着要整齐,出房门一定要着长衫,出山门要穿海青,不可戴围巾、帽子。如果威仪稍有差错,言行些微不如法,就会遭到师长的棒打、怒喝,而冤枉、委屈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