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将欲取之,必固与之(1/1)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传中华智慧,品百家名言——博雅从容的道家16、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道德经》译文想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战胜刚强的机理所在。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
道家智慧故事欲擒故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事物相生相克是道家的观点,同样对待事情也要辩证思维去对待。想要取得就要先付出。道家讲究规律,即“道”,是根据事物运行规律进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样也经常被险恶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历史上结党乱国的早期代表人物竖刁、易牙、开方,其中竖刁、易牙都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近臣。他们两个人与齐桓公的长卫姬和开方等人相与为党,很想掌握国家权柄。但是,齐桓公没有任用他们,而是尊贤兴帮,任用管仲、鲍叔牙等先后为相。正是在这几位贤相和老臣的辅佐下,齐桓公才得以建功立业,称雄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兴国举民。齐桓公有6个儿子,长子叫无诡,次子叫元,三子叫昭,四子叫潘,五子叫商人,六子叫雍。6个儿子当中,三子昭最为贤德聪明。6个儿子并非一母同胞,长子无诡是长卫姬所生,三子昭是郑姬所生。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立三子昭为太子。这样,长卫姬就有些不满,这时,竖刁、易牙就趁机挑拨离间,毁谤管仲,并与长卫姬、开方勾结为朋党,阴谋立长子无诡为太子。竖刁这个人很有心计,他为了取得齐桓公的信任和欢心,曾自宫为阉人,后果然成了齐桓公身边的近侍。易牙同样阴险,他善于烹饪,传说他为了表示对桓公的忠心,竟将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肉羹献给桓公。桓公对这两个人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怜之情,想委以重任。因此,当管仲病危之时,齐桓公就问管仲:“群臣谁为相者?”他见管仲没有回答,就直接提出来:“易牙怎么样?”管仲告诉他:“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意思是说人情莫过于爱子,易牙杀子做肉羹取宠国君,这种人是不可以信任的。桓公又问:“竖刁怎么样?”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意思是说人情莫过于爱己,竖刁自阉以求宠,这种人是不可亲近的。”齐桓公又问“开方如何?”管仲说:“背亲以适君,非人情也,难近。”意思是说,人情莫大于爱父母,开方以卫国公子的身份来到齐国,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这种人是难以忠实的。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告诫,没有任用这伙人,而是任用了鲍叔牙为相,国宁民安。鲍叔牙去世之后,桓公终于起用了易牙、竖刁这帮人。此时的桓公年事已高,身体也日渐衰弱。易牙、竖刁、开方和长卫姬开始狼狈为奸,趁机改立无诡为太子。他们先是假传圣旨,继而杜绝皇子大臣探视桓公病情,紧接着就断绝了桓公的饮食,然后又去杀昭明太子。太子闻讯之后,在大臣们的帮助下仓促逃往宋国避难。宫庭内外,剑拔弩张,危机四伏。桓公此时哭救无门,竟被活活饿死。桓公死后,易牙们秘不发丧。忙着杀大臣,立无诡,登皇位。以至于桓公挺尸在床长达67天无人问津,尸体上的蛆虫长大后竟然蠕动着由尸床爬至宫门之外。
这是齐桓公的悲剧,也是齐国的悲剧。这个悲剧在于齐桓公弃贤任宠,在于他身居高位不懂“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他不知道凡投其所好者,付出的越多索取的越多,任何代价都不会白白付出,都必须是要偿还的。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