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千古才女,一代词宗(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6/千古才女,一代词宗
赏。
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广泛流传,深为后世读者所爱,除了她词中委婉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之外,恐怕更要得力于她语言中的那份清新自然与平淡朴实。淡而有韵,天然去雕饰,是文学语言运用之化境,没有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很难达到。李清照以寻常字眼入诗,下笔却极富形象,饶有韵味,每字每句都颇见锤炼功夫,她的词也因此被称为“易安体”。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称:“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沈谦更是在《填词杂说》中赞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不论其他,单论词,就足以让李清照流芳千古了。可李清照最擅长的是词,最见境界、最为人敬佩的还是流传下来的她的十八首诗和一些残诗断句。李清照的词美,终究美得有一些纤弱,许是她
的“词乃别是一家”的创作主张限制了她,使得她的词除了极个别地寄寓家国之思之外,终究没有脱开个人情感的窠臼,向更宽更广的领域拓展。
好在李清照有诗,有她的绝句《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她的长篇古体诗《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有她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一声长太息,两捧思乡泪。这仅有的十八首诗和零星残句,就足以将这个婉约大词人推进古今爱国女诗人的行列里。所以,纵写下断肠词、断肠诗,留下丰厚的作品,朱淑真还是无法与她比,嫁入豪门受时人推崇的魏夫人也无法跟她比。因为在她们的胸腔里,有的只是一个儿女情长的小我,她们的作品,喜怒悲欢终没脱开一己之局限。李清照则同她们不一样,她可以站在一位小女子的角度写下柔情似水的婉约词,亦能如男儿一样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处,为江山社稷而吟而叹。李清照的女儿胸腔里,跳动着一颗男儿般豪放的心。
李清照的散文《〈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声情并茂的传记散文,她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详尽记录了她和丈夫三十多年来的忧患得失,饱经苦难风霜的人生历程,真情贯注全篇,读来动人心弦;她更以史家笔墨记录下了北宋靖康之变前最后的繁华及此后南宋初期的种种灾难动乱,使其具有一定的史传价值。这篇风格清新、辞采俊逸的散文佳作,不但成为研究李清照生平的重要历史资料,在中华古代散文长河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还有李清照的《词论》,其质疑褒贬前人的勇气,在词学创作中独到不凡的见识,在词学乃至整个文学批评史上,说其有开创之功似也不
为过。
如此耀眼的成绩集于清照一身,难怪与她同时代的魏夫人、朱淑真等人难以与之比肩。究其原因,天赋才情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想必还与李清照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人赵翼的这一句,于李清照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概括。放眼望去,除却东汉的蔡文姬,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一个女诗人、女词人如她的经历这般曲折复杂:年轻时倍受党争株连之苦,中年历尽国破家亡之恨,大半生流离失所,病中再嫁,却又遇人不淑,经历一场剥皮销骨的离异风波,桑榆之年飘零异乡,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思念遗憾离世。
李清照的苦难,长江知道,西湖知道,接云涛连晓雾的茫茫大海知道,大宋破碎的山河也知道,这些苦难铸就了她悲剧性的一生,可也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她。她在如此沉重的人生苦难中浮沉、挣扎、突围,便有了她句工情浓的诗词文赋论,那是在这些苦难中开出的绚烂之花。
大约绍兴二十六年,在临安那处安静的芭蕉院落里,李清照轻轻拉下她人生的大幕,起身离去。那时,清照约七十三四岁的年纪。
清照走了,走进无边的藕花深处。她的身后,无子女后裔,无诗词衣钵传人,她走得似乎无比寂寞。不,她不寂寞,她的诗词文章到今天还在,感动、点燃着俗世的我们,她的人生故事还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心里跃动歌唱着。千古才女,一代词宗,九百多年的光阴淘洗,不曾黯淡了她的容颜。清照她不曾老去,她就在那里,在水中央,兰舟之上。她衣袂飘飘,临水而照,那张永远年轻的脸上,有淡淡的忧,也有淡淡的喜。满湖的荷花开得何其欢畅,莲叶随风轻舞,荷风阵阵,在这位千古藕神的裙边、发际絮絮低语……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