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01/新旧党争愈演愈烈

01/新旧党争愈演愈烈(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01/新旧党争愈演愈烈

北宋九代帝王中,宋神宗应是难得的好皇上。他有理想,有魄力,也敢于打破传统,极富创新精神。正是在他的时代,北宋历史上发生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大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

历朝历代,党争迭起,原本也是正常的历史现象,但像北宋末年那样剧烈的党争还是少见的。用李清照词里的一句来形容,是“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党争的最初根源,则来自那场大变法。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病死,大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即位,次年即改元为熙宁。北宋历经五代帝王,发展百余年,到神宗赵顼手上,父祖们交给他的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江山。文人治国,以守为攻,彼时的北宋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朝所未有的繁荣,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财政问题,这也让这位年轻的皇帝苦不堪言。周边异族对大宋国土依旧虎视眈眈,政府每年都要为此支出一笔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内官僚机构臃肿,政费繁多,每年还要给辽和西夏供奉大量的岁币。这一系列的庞大开支,使得北宋的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宋朝财政亏空已达一千五百七十多万两白银。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恶果也渐次出现,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广大农民屡屡暴动反抗。内忧外患,财政空虚,让这位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对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为了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宋封建王朝,他决定着手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就有了

那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曾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那次变法终究是建立在堕落腐化的士大夫阶层之上,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推行的重重困难。宋神宗作为一名年轻的封建帝王在变法过程中的摇摆不定,来自皇室贵族与封建大官僚们的极力反对,还有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等种种原因,最终让那场变法以失败告终。1085年,为变法心力交瘁的神宗皇帝,带着巨大的遗憾撒手西去。在逝前,他匆匆为自己选定了一位年仅九岁的皇位继承人——他的第六子赵煦,即历史上的宋哲宗。

宋神宗大概不会想到,那样无奈的选择,却给一个强势的女人提供了机会。他更加不会想到,自己生前倾尽心力的变法,不但没有给他的国家带来富强,反而在朝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朋党之争,宋朝的政局也从此陷入一片混乱,新法措施不仅没有得以有效推行,连国家的正常运转都变得无法维持。外忧内患,加上风流帝王宋徽宗的无治,大宋王朝终于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

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神宗驾崩,年仅九岁的哲宗赵煦继位。一个九岁的男孩子,哪里理得了朝政?幸亏他还有一位有才识有气魄的祖母,也就是神宗皇帝的母亲高太后。这个铁腕的女人,自孙子继位那天起就开始了她九年垂帘听政的生涯。哲宗的第一个年号为元祐,意思即为他和祖母高太后一同执政。但实际上,那时候的一切军政大事的最高决策权,全在高太后一人手中。《续资治通鉴》

中这样评价高太后:“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裁仰皇亲私恩,文恩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一介女流,竟被称为“女中尧舜”,可见其历史影响力非同一般。

与自己的儿子宋神宗的执政理念恰恰相反,这位出生于富贵王侯家的女人,从变法一开始,就坚定地站在反对派的阵营中。她曾不止一次在儿子面前哭诉祖宗创下那份基业的艰难,王安石变法是败坏祖宗家法,苦害天下百姓。也正是这位太后的力阻,才越发加剧了神宗在变法过程中的摇摆不定。而今,力行新法的儿子去了,年幼的孙子还不谙世事,历史给这个满怀抱负的女人一个绝好的政治舞台。“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高太后一大权在握,就对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将朝令改弦更张。她临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

司马光一直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反对者,但在新法推行的那几年,他也深知,自己作为一介无多大权势的文官,是无法与以神宗皇帝为首的变法派相抗衡的。他没有像那些反对党那样据理力争,而是选择了退避,躲到西京洛阳的书斋里著书立说去了。“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