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战争的两条战线(1/7)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心理学称霸世界3.大众篇后记:战争的两条战线
——
评古斯塔夫 勒庞《战争心理学》
1915年秋天,古斯塔夫·勒庞完成了《战争心理学》一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波及法国,法国人民也渐渐对战争特有的负担、节奏与艰辛习以为常。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兵,都屈服于斯多葛主义那种屈从现实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时候对迎接胜利怀揣希望,有时候眼看战争苦难继续。虽然法国人民对下一轮“大推进”将要带来的胜利与和平满怀期盼,不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年秋天,局势很是清晰——至少还有一个冬天才能摆脱战争。9月下旬,在香槟战区,法国又发起一轮新的攻势。然而,同阿图瓦与弗兰德斯的春季攻势一样,西线的僵局并未因此而打破,没有办法实现年内结束战争的企盼。虽然这样,法国人民的信念并未因香槟攻势失利的苦涩和失落而动摇。他们坚信:法国将不计代价夺取最终的胜利,并继续为之战斗!奋战到底的士兵们、出于道德义务为祖国奉献力量的平民们、为担当起引领全民的特殊使命的知识精英与道德权威们,都在寻找关于法国参战的合理解释。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勒庞撰写了《战争心理学》。
在刚开战的前几个月里,法国的作家学者们纷纷参与笔者称之为“知识运动”的宣传活动,进行公共演讲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言论。他们在国际舆论战场上,和德国人展开激烈的交锋,反驳德国人自称对战争并无责任的言论;在对内及对中立国的宣传里,他们都详细地论述了法国必须战斗的原因以及会继续战斗,直到最终胜利的到来。
法国人在进行上述活动时,发现了两个问题,同时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德国学者们为什么在开战头几周内表现奇怪:93名最杰出的德国学者,为什么公然违抗众所周知的现实,抛出一份颠倒黑白的宣言?这分明与他们客观公正的学术作风大相径庭。在这份臭名昭著的《93宣言》中,德国学者们全盘否认了德国一切罪行:蓄意挑起战争、侵犯比利时中立地位、残害无辜平民、违反国际法、故意无视既定公约等。这彻头彻尾的谎言激怒了法国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决心列出所有罪证,让一切针对德国的指控都变得不容辩驳。
因为《93宣言》的出现让法国知识界开始考虑:这些世界知名的德国学者为何背弃学术声名抛弃真理,竟然开始捍卫谎言?同时,第二个问题继而被法国人发现:又如何解释法国在香槟攻势失败后处在空前的不利地位,反而体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非凡的决心?问题一让人心生疑惑,问题二却让人心生敬畏。在战争动员下,德国学者发表《93宣言》的行为让人唾弃;面对战争,法军表现令人意外,但两者都令人深思。
古斯塔夫·勒庞的《战争心理学》,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同时,这些回答都是根据过去他已有著作中阐述的原则进行的。现在看来,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加入本就议论纷纷的公共讨论中,而是利用心理学规律更充分有力地解释德国学界为何这样癫狂、法国人为何这样充满斗志以期改变原来讨论的性质。勒庞坚信,只有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才能解释集体行为的原因,所以否定了现存的一切解释,并认定它们是不准确的,并不具有说服力,同时没能认识到在政治家、知名学者和普通士兵的集体行为中,“那种感性、神秘、共同的力量”所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为弥补上述提及的不足,《战争心理学》在书中引入了心理学原理,同时也让勒庞本身的学术地位更加根深蒂固——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勒庞是被边缘化了。在1914年以前,一直是笛卡尔主义与新康德理性主义学派占据学术界主导地位。勒庞一直试图在他的作品中表示集体行为是非理性(却是真实的)力量的产物这一观点,然而这与当时统领法国学术与教育界、并限制勒庞学术成就的理性主义思维是不相符合的。一名学者若要在第三***时期成就学术名誉,要么是通过在巴黎大学获取教职的方式,要么是获准加入法兰西学院的五个学院之一。勒庞在这两条前进道路上持续受阻。不管是在巴黎大学或是巴黎任何一所与之相当的教育机构,他都没能获得教职,也没能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逐渐地,出于对这种被学术界放逐与边缘化的处境的厌恶,他不得不加入法国知识界的大讨论中。所以,由此看来,《战争心理学》的出版,不但是针对国外的敌对势力,而且是反驳国内知识界的主导思想与个别人士。
粗略看来,《战争心理学》一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很多法国学者们写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