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诀治政(1/3)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挺经第十三诀治政
【原文】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从讥取戾。
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自王介甫以言利为正人所诟病,后之君子例避理财之名,以不言有无、不言多寡为高。实则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困所能为力。叶水心尝谓,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于不讲,良为通论。
吾以“耕战”二字为国,泰西诸洋以“商战”二字为国……众商请开三子口,不特便于洋商,并取其便于华商者。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译文】
我曾国藩进入仕途也有很多年了,对于京城的一些风气也深有所知。眼见那些身居高位、声名显赫的达官显贵,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笼络人心,竟然对部下姑息纵容,看似其乐融融,但我却看得特别明白。不过,自己多年养成的性格,不仅没有因此磨平,反而越发变得慷慨激昂,不愿同流合污。想着稍稍改变一下三四十年来官场所形成的遇事黑白不分、做事不痛不痒、坏习惯牢不可破的风气。不过如果矫枉过正,或者不免会出现意气用事的偏差,也会招致屡遭怨恨,最后被人讥笑咎由自取。
一般在治军治国方面,没有充足的财力做后盾,是无从着手的。自从王安石说过财力的重要后便被所谓的正人君子讥讽,之后很多志士就避开了财力问题,以不说财力有没有、不说财力多少为高明。可是要想补救时艰,绝不是贫穷困苦就能做到的。叶适曾经说过,仁人志士不能置财力问题不谈,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国是以“耕战”二字立国的,西洋各国则是以“商战”二字立国……外国商人要求我们开放三个港口,并不仅仅对他们有利,对我们的商家也有好处。中外之间有了贸易,互通有无,购买洋人的商品,也是名正言顺的事。
【点评】
曾国藩的得意弟子李鸿章曾说自己的老师写了“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挺经》。
曾国藩的十八诀,确实对人类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因为不管处在何种年代,甚至不管身在职场还是官场,不管是治家还是治政,均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可以这么说,曾国藩能够成功有着很多因素,特别是他有敏锐的政治眼光,非常善于审时度势。比如说,他觉得“大抵谓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
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翼”。
就是说,他知道要想取得一番成就,成为一代圣人,他必须入局,而这个“局”实质上就是官场。只有进了官场,他才能把自己的政治智慧发挥出来。
然而,在京当官时,眼见碌碌无为的官吏们整天只知花天酒地,他很是失望,他上疏皇帝,但却屡屡受挫,使他一直得不到重用。此时的他也只能写一些文章,来修身养性。
在洪秀全起义已经危及到清王朝时,皇帝让他办团练的谕旨让他进入了另一种“局”--战局。
素有政治远见的曾国藩看到了机会,因为他能预见洪秀全和杨秀清不能成事,他能打败他们,所以才创建湘军。湘军的陆师和水师都创建好后,他又明白自己必须竖起自己的政治大旗,才能有力量让各种人才齐聚到他的旗下,和他一起成事。
而这点,又是他比左宗棠、胡林翼甚至李鸿章都高明的地方。
总而言之,曾国藩绝对是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物,不然身为一介儒生,身处乱世而非豪强军阀,想要将正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他凭什么?
他凭他的治政要领、治军要领,他“爱才如命,视钱物为粪土,杀人如麻”,对能够为他的事业带来正面力量的--人才,他用“爱”来笼络;对于能败腐蚀他梦想的--钱物,他用“摒弃”来舍掉;对于挡他实现理想的敌人--对手,他用“残忍”来消灭……
曾国藩深得商鞅立木之法,也就是所谓的千金在前,猛虎在后。恩威并用,威而不猛,是曾国藩稳步上升的法宝。
曾国藩的政治对手左宗棠曾这么评价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从这八个字中可以看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了解。确实,曾国藩的成功就在于他清醒地知道要做什么,他有自知之明;曾国藩是一个善于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