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鲁迅 > 75一幅图案画

75一幅图案画(2/4)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鲁迅75一幅图案画

“嗯,很好!”许钦文出于真情地说。

这件事,许钦文在和鲁迅闲谈中提起来。鲁迅听了之后看上去很受感动,昂着头静静地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啊,是这样的,璇卿是这样的!”鲁迅感慨地说。他称呼陶元庆“璇卿”。问:“璇卿是一向爱看旧戏的么?”

“不常看。不过,无论什么,他看了之后总要细细地琢磨,把那些事物的特点牢牢地记祝”许钦文回答。

“嗯。”鲁迅又昴着头静静地想了想说:“璇卿这样一气呵成,看起来好像是偶然的,其实他早就累积了素材,甚至已经有了初步的腹稿;那天晚上去看戏受到某些启示,最后回来便一口气完成。写文章也是这样,不是看到一点就写,而是多看看多想想,这样才能写得深刻生动。绘画就是这样,有功夫的艺术家大概都是这样的。”

许钦文回到会馆宿舍里,把鲁迅说的一番话告诉了陶元庆。

“不错,不错!知我者鲁迅也!”陶元庆欣喜地说,“鲁迅就是鲁迅,讲得多么深刻!要说我这幅《大红袍》,那半仰着脸的姿态,最初是得自绍兴戏的《女吊》,那本来是个‘恐怖美’的表现,现在去掉其病态的因素,基本上保持原有的悲苦、愤怒、坚强的精神。至于蓝衫、红袍和高底靴,都是古装戏中常见的。握剑的姿势则是取自京戏的武生,加以变化,统一表现就是了。”

不久,陶元庆举办了一个个人画展,鲁迅参观画展时看到了那幅《大红袍》。当晚,许钦文到鲁迅家里去讨教,一见面,鲁迅便和他谈起了陶元庆的画展。

“钦文,你来得正好,我正想和你谈谈。璇卿的那幅《大红袍》,我在画展上已经看见了,很有力量,对照强烈,调和鲜明,那握剑的姿态很醒目。”

“构图新颖,也平衡。”许钦文补充说。

“我想,《大红袍》是璇卿的一幅难得的画,应该好好地保存起来。钦文,我打算把你写的那些小说结集起来,编成一册,取名《故乡》,就把《大红袍》用作《故乡》的封面。这样就把璇卿的《大红袍》做成了印刷品保存起来了。你看如何?”

鲁迅这出乎意料的提议,使许钦文异常惊喜,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故乡》是许钦文的处女作,能够有机会出版,他当然很高兴。而陶元庆的画《大红袍》能够和广大读者见面,作为印刷品保存下

来也是一件好事。怎么能叫人不高兴呢!

“你没意见,就这样定下来吧,”鲁迅接着说,“别的事情都好办,先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这件事要抓紧时间赶快去做!”

于是,许钦文便按照鲁迅的意思跑印刷的事。《大红袍》画要用套板石印,三种颜色分三次印,颜色的深浅不容易配准。许钦文跑到印刷厂去商量,几位老师傅想方设法,尽可能将颜色印得准确些。

许钦文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多少个夜晚,鲁迅一篇一篇阅读这些稿子,仔细替他编选修改。短篇小说集《故乡》的书稿送到印刷厂去以后,许钦文和陶元庆都到台州六中教书去了。当这本短篇小说集校样出来的时候,鲁迅正在一家外国医院里避难,在一间破烂的木匠房里的地面上睡觉,就在这间木匠房的地面上校对完了《故乡》全部校样。

出版小说集《故乡》,关键问题是印刷费。鲁迅把出版《呐喊》所得版税作为《故乡》的印刷费,将这本《故乡》列为《乌合丛书》由北新书局出版了。

陶元庆的图案画作品《大红袍》就这样以短篇小说集封面保存下来。后来,鲁迅特地写信告诉陶元庆说有一位德国美术家Eche也说《大红袍》很好,特别是那剑的部分画得最好。

在鲁迅及其他朋友的热心帮助下,1925年3月19日,在北京西四帝王庙举办陶元庆绘画展览会。展览会开幕的前一天,鲁迅写的《〈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介绍了陶元庆潜心二十多年研究绘画的艺术造诣。次日展览会正式开幕,到会参观的人特别多。当天下午,鲁迅在陶元庆和许钦文的陪同下第一次参观了画展,这天下午,鲁迅又同许寿裳一起第二次参观了画展,每次参观都在《大红袍》、《农女》等画前长时间停留鉴赏。鲁迅认为,陶元庆一向擅长国画,善于表达个性,就是保持东方风格而不失去民族性,而且东西艺术表现方法结合得很自然。

鲁迅看了陶元庆的许多作品,更加喜爱陶元庆的画了,便请陶元庆给画张肖像,陶元庆自然是欣喜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