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孟子第39章
万章篇第五一舜往章
万章①问曰:“舜②往于田③,号泣于旻天④,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⑤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⑥?”曰:“长息⑦问于公明高⑧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⑨,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⑩: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万章:齐人,孟子弟子。②舜:号虞舜,姓姚。性至孝。尧举使摄政,受禅即帝位。③于田:谓耕历山时也。④号泣于旻天:“旻”,犹悯也。朱注:“仁覆闵下。号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见书大禹谟篇。”⑤怨慕:言己之不得亲而思慕也。”⑥舜怨乎:此“怨”,有恨义,与怨慕别。赵注:“言孝法当不怨,舜何故怨?”⑦长息:公明高弟子。⑧公明高:春秋鲁南武城人,曾子弟子。⑨于父母:谓呼父母而泣也。⑩恝:读戛。无愁貌。赵注:“夫公明高以为孝子不得意于父母.自当怨悲,岂可恝然无忧哉?”共:同供。于我何哉:“哉”,通乎。谓“自责不知已有何罪耳,非怨夫母也。”帝使其子……多就之者:“帝”,谓尧。朱注引史记云:“二女之,以观其内;九男事之,以观其外。”又云:“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郡,是天下之士就之也。”“就”,从也。胥天下而还之:“胥”,辅也。“胥天下”,即辅相天下。“迁之”,谓移以与之也。妻帝之二女:言尧以娥皇,女英二女妻舜。少艾:指年轻貌美之女子。不得于君则热中:朱注:“不得,失意也。热中,躁急心热也。”五十而慕者:赵注:“大孝之人,终身慕父母。若老莱子七十而慕,衣五彩之衣,为婴儿匍匐于父母前也。我于大舜,见五十而尚幕父母,书曰: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在位时尚幕,故言五十也。”朱注:“舜摄政时,年五十也;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
【译文】
万章问道:“舜住历山耕田时,他为什么哀号哭泣呢!”孟子说:“怨恨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怜,因而常想念他们呢!”万章说:“父母爱怜他,固然高兴得不忘记;父母怨恨他,就是受痛苦,也不该怨恨。照夫子的说法,难道舜是怨恨父母吗?”孟子说:“长息问公明高道:‘舜到田间耕种的事,我已经听见夫子指教了,可是对着天呼
号哭泣,又叫着父母,我还不知什么意思。’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了解的。’那公明高以为孝子的心里想到:不得到父母的欢心,怎么能没有忧愁呢?我尽力耕田,不过尽做儿子的职分罢了;父母的不疼爱我,我有什么罪过呢?”尧帝知道舜的贤能,就派九个儿子去事奉舜,两个女儿嫁给舜,齐备了办事的百官,供膳的牛羊,囤米的仓库,去奉养舜在田间,这时天下的士人都来归附他,尧帝竟要把天下的大权交给他,但是他以为不得到父母的欢心,还像一个穷人无所投靠一样。天下士人都来归附他,这是人所喜欢的,却不能解他的忧愁,美好的女色,也是人所喜欢的,舜娶尧帝二女为妻,却不能解他的忧愁;财富,也是人最喜欢的,舜有了天下的财富,还是不能解他的忧愁;尊贵,也是人最喜欢的,舜的尊贵已做到了天子,还是不能解他的忧愁。独有获得父母的欢心,才可以解他的忧愁。一般人,在小的时候,总是思慕父母;知道爱好女色时,就慕恋年轻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爱恋妻子;做了官,就思慕君上,不得君上的重视,心就像火烧一样的难过。惟有大孝的人,一生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是爱慕父母,我只有在大舜身上看见了。”二娶妻章
万章问曰:“《诗》云①:‘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②。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③父母。是以不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④舜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