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左传:桓公(元年~十八年)1(2/6)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春秋左传第47章 左传:桓公(元年~十八年)1
久就杀了孔父和殇公,把庄公从郑国召回而立他为国君,以此亲近郑国。同时又把郜国的大鼎赠送给桓公,对齐、陈、郑诸国也都赠送财礼,所以华父督就当了宋公的宰相。
夏四月,桓公从宋国拿来了郜国的大鼎。初九日,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件事不符合礼制。臧哀伯劝阻说:“作为人君,要发扬道德而阻塞邪恶,以为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不妥之地方,所以显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之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舂过两次的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布,都各有规定,用来表示衣冠制度。玉垫、佩巾、刀鞘、鞘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靴,各级多少不同,用来表示各个等级规定的数量。画火、画龙、绣黼、绣黻,这都是为了表示文饰。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这都是为了表示色彩。锡铃、鸾铃、衡铃、旗铃,这都是为了表示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旌旗,这是为了表示明亮。行为的规范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明显的表示。百官才能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是因为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宠又公开贿赂。郜鼎放在太庙里,彰明昭著地受纳贿赂,还有更甚的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当时的义士还有人认为他不对,更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器物放置在太庙里,这又该如何办?”桓公不听。周朝的内使听说了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可能长享禄位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
秋七月,杞侯来鲁国朝见,态度不恭敬。杞侯回国,桓公就计划讨伐他。
蔡桓侯、郑庄公在邓地会盟,从此两国开始惧怕楚国。九月,攻入杞国,这是由于讨伐杞侯的不恭敬。桓公和戎在唐地结盟,这是为了重修过去的友好邦交。冬季,桓公从唐地回来,《春秋》所以记载,是由于回来后祭告了宗庙。凡是国君出去,要祭告于宗庙。回来,也要祭告于宗庙,互相宴请,互相劝酒、把功劳记载在档案里,这是合于礼的。
两国国君单独会见,都只记载会见的地点,这是互相谦让谁为会首的会见。会见的国君在三个以上,那就在去他国时记载会见的地点,他国国君前来就不记载会见地点而仅仅记载会见,这是盟主已定,完成手续的会见。
当时,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条地战役的时候生了太子,取名叫仇。仇的兄弟是在千亩战役时生的,因此取名叫成师。师服说:“真奇怪呀,国君替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取名表示道义,道义产生礼仪,礼仪显示政事,政事端正百姓,所以政事没有失误百姓就服从;相反就产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代人所命名的方法。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叫仇,他的兄弟叫成师,这就开始预示祸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被罢免了吧!”
鲁惠公二十四年,晋国便发生动乱,所以把桓叔封在曲沃,靖侯的孙
子奕叔做他的宰相。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节小,这样才能稳固。所以天子建立侯国,诸侯建立采邑,卿设置侧室,大夫又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亲疏,都有大小不同的等级。因此百姓才肯侍奉上级,身居低位的人也没有什么非分的念头。现在晋国是王畿之内的甸服侯国,而又另外建立侯国,它的根本既已衰弱,还能够长久吗?”
鲁惠公三十年,晋国的潘父杀了昭侯而接纳桓叔,但没有成功。晋国人立了孝侯。
鲁惠公四十五年,曲沃庄伯攻打翼城,杀死孝侯,翼城人立他的兄弟鄂侯。鄂侯生了哀侯。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土地。陉庭南部边境的人引导曲沃进攻翼城。
桓公三年
【原文】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骖纟圭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会于嬴,成昏于齐也。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不盟也。公会杞侯于郕,杞求成也。秋,公子翚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氏,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