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历史上官场的计谋 > 第一篇 韬光养晦,隐忍克制(1)

第一篇 韬光养晦,隐忍克制(1)(1/3)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历史上官场的计谋第一篇 韬光养晦,隐忍克制(1)

隐忍克制是历代官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生存之道。所谓“百忍成金”,“小不忍则乱大谋”。隐忍克制并不是懦弱,胆怯的遁词,它是心怀远大的自我克制,是驰骋于各个领域,各个战场的佼佼者所必备的内在素质,是人的修养,内涵的体现。其实忍不只是表面上的一种忍耐,有时是****;有时是趋吉避凶;有时是韬光养晦。这不仅是一种修养,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天生的资质,也是一种圆融无碍处世方法。

1.退一步海阔天空

古语有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善于忍让的人,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更容易纵横捭阖而立于不败之地。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末期,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楚国被迫迁都,齐国自被燕将乐毅攻败之后,一直元气难复。秦国越战越强,与其余六国的势力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除赵国外,其余五国均不是秦国的对手。只有赵国,一方面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将廉颇和国相蔺相如的拼力苦战。若无廉蔺合作,恐怕赵国早就不复存在。廉颇成为大将,是攻城野战之功所致,而蔺相如成为国相,则是由于完成了两次重大的外交使命所致。

秦国曾接连不断地攻打赵国,可总未得逞,特别是大将廉颇,更难击败。于是,秦王就想采取其他办法来挟制赵国。秦国采取的办法是假意跟赵国交好,再用外交手段把赵国置于被动地位。赵国虽然较之其余六国基础相对坚实,但也不愿与秦国发生正面冲突。

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得到了楚国的稀世珍宝“和氏璧”,就派使者去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15座城池的代价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这使赵国十分为难。赵国倒不是爱惜这块玉,而是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白白地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损害了赵国的形象。但是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给秦国一个把柄,他们要发兵来打,真是进退两难。正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计可施,也只好叫他来问问。

赵王问道:“秦王要用15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那时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要求,若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充数。如果秦王把城池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保证‘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敏捷,虑事周密,就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派他去了秦国。

秦昭襄王在宫里接见了蔺相如。秦王高兴而又随便地坐在那里,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爱之欲狂,然后随手传给宫女、妃子观看,大家都赞不绝口,齐声向秦王道贺,高声欢呼。

蔺相如站在堂下,无人理睬,过了许久,也不见秦王提起交割15座城池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存心欺诈,就按预先想好的计策说:“璧上有点小毛病,不经指示,很难看出,请让我指点给大家看。”秦王没有防备,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靠近大殿一根大的柱子,怒发冲冠,大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又不讲信义,只是仗着强大,就想靠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给您送和氏璧来。但我以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大国

的君主呢?而且仅仅为了一块无用的玉璧,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也是不值得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5天,亲自在朝堂上把国书和玉璧交给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可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大王却傲慢无礼,态度随便,而且把美玉交给宫女传观,这是污辱赵国;您绝口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这是无意偿还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来。现在,玉璧在我的手里,您如果一定要强迫我,那我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怒气不休,眼睛斜看着柱子,准备猛砸。

秦王生怕他砸毁了和氏璧,就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指点着说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的15座城归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出于真心,也就将计就计来个缓兵之计。他对秦王说:“秦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