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康熙来了 : 纪连海辣说康熙帝 > 默认卷(ZC) 生死两冤家,去留一台湾

默认卷(ZC) 生死两冤家,去留一台湾(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康熙来了 : 纪连海辣说康熙帝默认卷(ZC) 生死两冤家,去留一台湾

生死两冤家,去留一台湾

(一)争论的起源

施琅收复台湾后,在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以李光地为代表的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竟然认为“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大臣中主张守台者只有姚启圣和施琅等少数人。

(二)施琅的绝世妙文《恭陈台湾弃留疏》

施琅于1684年年初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在这篇文章中,施琅强调台湾“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去留之际,利害攸关;善后之计,尤宜周详。主张统辖台湾,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外来侵略。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数十年来,郑氏集团,“盘踞其地,纠集亡命,挟诱土番,荼毒海疆,窥伺南北,侵犯江浙。”如今郑克塽等,“怀圣德,纳土归命;此诚天以未辟之方舆,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岂人力所能致?”

第二,“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

“夫地方既入版图,土番、人民均属赤子。善后之计,尤宜周详。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各遂其生;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况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使渡载不尽,苟且塞责,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实繁有徒,和同土番,从而啸聚,假以内地之逃军闪民,急则走险,纠党为祟,造舟制器,剽掠滨海,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固昭然较著者。”

第三,崇祯初“红毛(指荷兰)遂联络土番,招纳内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国,渐作边患”。如今,他们仍然“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鼓动惑人心。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从来乃海外所不敌。未有土地可以托足,尚无伎俩;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

第四,“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台湾、澎湖,一守兼之。沿边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犄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

第五,“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乎其不可弃。唯去留之际,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于前代,何等强盛,当时封疆大臣,无经国远猷,矢志图贼,狃于目前苟安为计,画迁五省边地以避寇患,致贼势愈炽而民生颠沛。往事不臧,祸延及今,重遗朝廷宵旰之忧。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余,衰老浮生,频虑报称末由。熟审该地形势,而不敢不言。盖臣今日知而不言,至于后来,万或滋蔓难图,窃恐皇上责臣以缄默之罪,臣又焉所自逭!故当此地方削平,定计去留,莫敢担承,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第六,根据以上分析,施琅提请“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通共计兵一万名,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其防守总兵、副、参、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转升内地,无致久任,永为成例。在我皇上优爵重禄、推心置腹,大小将弁,谁不勉励竭忠。然当此地方初辟,该地正赋、杂饷,殊宜蠲豁。见在一万之兵食,权行全给;三年后开征,可以佐需。抑亦寓兵于农,亦能济用,可以减省,无庸尽资内地之转输也。”

(三)台湾府的设置

施琅的远见卓识为康熙皇帝对台湾作出正确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684年2月,大学士李霨、王熙在回奏时支持施琅的主张。同时,侍郎苏拜和都察院左都卸史赵麟也上疏赞同施琅的见解。至此,康熙皇帝明确地说道:“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