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 章(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98 章
》的评价依然不高,认为它在政治层面存在缺失。当然,栖隐山林之时,他只是一个静观天下风云的局外者,未许一家一姓以驱驰。刘备三顾茅庐,始得相见。他与刘备初见之下,回应刘备咨以当世之事而纵论天下大势,也是在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之前。这跟荀彧之于曹操、周瑜之于孙权——先有委身输诚,后则在具体的情境里进献宏猷——是有区别的。他对形势的透彻分析,缘于他的冷静观察;而政治定位的缺如,则可能缘于他此时尚在局外。一个集团的政治定位,当基于对历史的大势进程、对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现实的政治环境等因素的真切把握和精准拿捏。而要做到这点,又只有身在局中,身在一个具体的现实政治进程里。任何一个政治家的成长,都需要经历现实政治风云的淬炼。
写完本书,我越发感到,袪除神化色彩后的诸葛亮才更见其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当之无愧。在政治所关涉的几个层面,诸葛亮都堪称后世从政者的楷模。首先是政治合法性的层面,这也是政治中最核心的部分。这一点,上节已然论及,后面还会再作阐发。其次是行政的层面。诸葛亮能够将蜀汉内政理顺,将不同类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他处理宫府关系,可谓力矫汉末桓灵乱政之弊;处理中央政府与益州地方政府的关系,则兼顾政治意义与行政管理效率。虽然他主政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成都,蜀政却非常畅通,内政清明,蜀汉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得以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北伐的进取力量,也使蜀汉在困局中站稳脚跟。再次是诸葛亮的为政风格。他开诚布公、用心平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所以,他虽然“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蜀人却“畏而爱之”,“人怀自厉”。身没之后,蜀人讴歌追思不已。至若他要求自己身没之后,“不使外有余帛,内有赢财”,这是他诫子书中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修养的践行,也是他追求自己政治理想的人格基础。
他身体而力行,赋予了一个政权以政治主题,也赋予了一个时代以政治主题。这大概就是前人之所谓“命世之才”。
诸葛亮生死以之地致力于北伐的身影,卓然屹立千古,其意涵已然超越了政治哲学的层面。我愿在此三致意焉。
在汉家的天子亲手将天下禅让给他姓之后,汉——天命中的汉、历史观念中的汉、作为一个王朝的汉——到底亡了没有?在后世,汉的名号一再地响起。既然王朝的合法性来自天命,这种现象等于在表明,后世相信,汉的天命,尽管时隐时显,但一直存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的名号像汉一样频繁地被采用,这缘于汉在陶铸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的模型方面的独特地位,也缘于汉室确曾实现过中兴,并且差点再次复兴。
西汉时期,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不光是在疆域的经营上达到一个高度,在统治的内涵上也臻于完善。西汉诸儒改造儒学,以天命为皇权加持,赋予皇权以神圣性,将一种统治秩序的合法性拔升到天经地义的高度;但同时也以上天的名义垂示对统治者的要求,即统治之德。一姓之兴,起必由德;失德即失天命。故天命的观念实可提摄中国古代政治中完美统治的全部内涵。伴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定型,汉德与汉治成为一个典范。
当前汉衰弊之时,天命似乎在“一姓不得再受命”(《后汉书》卷十三 公孙述传)与“汉家当更受命”(《汉书》卷七十五 李寻传)之间有过摇摆。其实无待光武中兴,王莽的失败即已证明了后者。群雄反王莽,往往奉刘氏为号。这本身表明,人心确实思汉,天命并未去汉。对于刘秀来说,无须费力去证明汉室仍享有天命,他只需要证明天命属意于他来领导汉室的复兴。(注:惟一试图在政治论述上挑战汉室天命的人只有公孙述。但跟群雄咸奉刘氏相比,公孙述的政治论述不足以塑成大势。请参见第九章 刘备称帝)光武中兴,延续了汉室近二百年的天命。
当后汉衰弊之时,汉室的天命似乎又在动摇。士人们在嘀咕“代汉者当途高”的含义,底层百姓则在耳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预言。刘备拿光武中兴的历史,论证“汉有天下,历数无疆”的天意,试图完成汉室的再一次复兴。如果刘备真的再次复兴汉室,古代中国没准儿会形成万世一系的皇权观念,即汉室永久性地享有天命。但他称帝后的首次出征便铩羽而归,旋即崩殂,即使是在巴蜀本土,汉室是否仍然享有天命,都受到质疑。
在此背景下,诸葛亮生死以之地致力于北伐,实际上是在力挽汉室天命。惟有锐意北伐,才能宣明曹氏是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