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54 章

第 54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54 章

须完成,而是北伐讨贼的事业必须开展。他实际上是在交待他身后的政治路线。因为北伐讨贼的事业,攸关蜀汉当前的内外危机,攸关蜀汉的盛衰与存亡。

刘备称帝时,以“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来表明刘氏仍享有天命,他是刘邦和刘秀事业的继承者,他将“恭行天罚”,完成汉室的再次复兴。现在,蜀汉遭遇空前的挫折,刘备本人也行将死去。这一情势将引发的最大危机是其帝业的合法性危机。帝业的合法性危机,不仅仅关系到复兴汉室的事业还有没有希望完成,更直接关系到蜀汉现有的这点基业能否保住。

刘备称帝后的首度“恭行天罚”指向了孙权,却遭遇惨败。所谓“天未悔祸”,似乎苍天并不垂青刘备。那么,天命是否真如刘备称帝时所宣扬的那样仍垂青于刘氏?如果刘备再死去的话,那么,他所宣称的将像刘秀那样完成汉室的再次复兴,又如何可能?可以说,夷陵惨败和刘备的死,动摇了他在称帝时的告天之文中所阐述的那整套道理,那套道理是他帝业合法性的核心论述。当一个政权不再让人相信它有道理该存在的时候,它离消亡就不远了。

本来,在蜀境之内,那些在公共场合为刘备称帝造势的巴蜀本土士人,私底下早就在议论“刘氏祚尽”之类的说法,并将那个时代广为流传的“代汉者当途高”这一谶语解读为曹氏代汉;在蜀境之外,曹丕以汉的历数已终作为代汉舆论的理论前提,演了一曲禅让剧,代汉自立。眼下,曹魏正对蜀汉展开和平统一攻势,希望蜀汉取消帝号,归顺称藩;(注:见许靖传注引资料;及后主传降表内容;详见下章分析)益州的南北部则发生了高定、雍闿、黄元等人的反叛。这些危机汇合起来,有可能使蜀汉政权很快就被取消。日后,诸葛亮将刘备死时蜀汉的危机形容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这个以汉为号的政权,必须将自己与整个天下联系在一起,必须坚持天下仍是汉室的天下,刘氏仍享有天命,它在巴蜀一隅之地的统治才是合法的。其时,天下的绝大部分已攘夺于他人之手,在这种情形下,必须明其为贼,明其为篡,天下才仍是汉室的天下。如此,刘备建立的政权,作为汉室的继承者,其统治才是合法的。尽管其统治仅及益州一州之地,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状态。改变这种临时状态就是“恭行天罚”,北伐讨贼,光复大汉的天下。如果只想保住现有的基业的话,则现有的这点基业也保不住。

关于北伐讨贼与蜀汉政治的关系,另有一份文献可作参考,就是《后出师表》。此表真伪尚有争议。裴松之补注的这份文献,出自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篇末特地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张俨为孙吴的大鸿胪,于吴宝鼎元年(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出使西晋,吊司马昭之丧,病死于归途。也就是说,该表即使为伪造,伪造的时间去诸葛亮之世亦不远。伪造者为达到仿真的效果,对于一些基本的情势,亦必使其尽量切合实际。其中一节对于北伐与蜀汉政治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因此,可作为参考。该表中说: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若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伐,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蜀书》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汉贼不两立”,是因为汉、贼不能两立而并存;“王业不偏安”,是因为王业不能靠偏安而保全。如果不北伐讨贼,就等于是承认汉室已为他人攘夺,刘氏已为他姓所替。对于这个以汉为号的政权,这无异于取消了自身存在的依据。

惟有在北伐讨贼的旌旗下,天下才仍是汉室的天下。汉室仍享有天命,巴蜀的这个以汉为号的政权才具有合法性。它才能够抟聚人心,巩固住这个政权。这是北伐讨贼与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内在关系,也是蜀汉政权存亡的关键。

如果说,上述几份文献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刘备托付的内容,那么,诸葛亮传中所载刘备对诸葛亮的那番话留给我们的问题则是:为什么要以那种方式相托?

蜀汉政权的盛衰与存亡取决于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的事业能否光大;但若是北伐的事业都受到怀疑呢?刘秀的汉室复兴是他本人领导完成的;而刘备称帝后的首度出征便铩羽而归,他本人也行将死去,嗣子刘禅年少,谁来领导北伐讨贼的事业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