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23 章

第 23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23 章

困难得多。

可以说,如果缺少周瑜这样的将才――他有明确而远大的政治目标,有足够的军事眼光制定一个与其政治目标相一致的军事战略,并有足够的军事才能亲自执行这套战略――江东与曹操的军事冲突可能不会发生在荆州境内,因而也就可能不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冬,而更有可能是在曹操进攻江东时采取抵抗,那么纵然江东在一次军事冲突中挫败曹操,曹操也不至于一战失利即退出荆州大部,那场战事对历史的影响也不会那么深远。江东可能是曹操难啃的一块骨头,但啃掉它只是个时间问题,刘备却没有机会西入巴蜀高举复兴汉室的旗帜。

在三国那个时代,不乏政治眼光深远的谋士,亦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但是,像周瑜那样集高远的政治眼光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于一身的人物却不多见。日后孙权在缅怀周瑜时说他“邈焉难继”,一千年后的陈亮感叹“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实在是“良有以也”。惜乎其人英年早逝,若天假以年,使其有足够的机会与曹操周旋,不知三国的历史会如何演变。

但在周瑜的观念中,联盟的意识要淡一些。孙权在与诸葛亮会谈时还提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而在周瑜谈话后则只提曹操“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对刘备根本不提。后来周瑜率军进至樊口,刘备遣人慰劳之,周瑜言:“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刘备想邀鲁肃一起共商军情,周瑜又言:“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建安十三年)樊口离曹军尚远,交战前会商军情、研讨对策是很自然的事。刘备的提议却为周瑜所拒绝。很难说他这样的表现中没有对联盟关系的政治考虑:联盟中何方占主导地位?赤壁之战后,周瑜更是建议孙权软禁刘备,让关张诸将供其驱使,以使刘备从属于江东,而不是保持联盟关系。

对于建安十三年冬天的那场战事来说,联盟的存在,无疑有助于周瑜攻势战略的顺利实施。有了刘备在荆州东境控制从樊口到夏口一线的长江据点,江东的势力才得以顺利地深入到荆州境内。只是,当周瑜兵过夏口,还毅然挺进时,其雄心和战略便都已超出联盟的交集了。

这才有了那场改变几个政治集团势力兴衰、进而改变历史走势的决战。

建安十三年是历史演进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成于几个当事人在历史中的转身。

经由“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利用汉室残余的政治框架,为自己奠定了大半个天下的基业。现在,他要卸下汉室残破的外壳,褪茧而出,缔造新的帝业。定鼎天下的关键,系于荆州。

在江东,从孙策到孙权,从张紘到张昭,匡辅汉室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帮孙氏兄弟奠定了江东的基业。现在,由周瑜、鲁肃所酝酿的成就江东帝业的主张,取代了张昭等人秉持的“桓文之业”的路线。周瑜和鲁肃推动江东雄心勃勃地追求一种全新的帝业。冲出江东一隅之局的关键,亦系于荆州。

刘备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从二人碰撞的夹缝中间闪身而出。在曹操和孙权都开始着手卸下汉室之时,刘备开始高举起复兴汉室的旗帜。只是,在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外壳下,包裹着一个由刘备本人所代表的汉室复兴的雄心。

因此,以赤壁之战为高潮的第一次荆州风云,乃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帝业追求在荆州这个舞台上发生碰撞。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即已形成一个具体而微的三足鼎立。三者相互撕扯,大一统帝国的浑圆结构遂告断裂。历史朝着分裂的方向演变。

第四章 联盟的新阶段

曹操在赤壁军败后,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引大军北还。联军则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周瑜、程普率军数万进兵江陵,与曹仁隔江对峙。其间,甘宁率军西上占领夷陵。后周瑜渡江屯北岸,围攻江陵,与曹仁相拒岁余。刘备也派兵参与了对江陵的围攻,另以关羽从汉水出击,试图截断曹仁北归之路。(注:《吴书》鲁肃传注引《吴录》载:“备谓瑜曰:‘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魏书》李通传载:“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魏书》徐晃传也说到徐晃“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魏书》的记载可与《吴录》相印证。)至建安十四年底,曹仁放弃江陵城北走。至此,以赤壁之战为高潮的第一次荆州角逐的烽烟大抵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