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13 章

第 13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13 章

亮谘以“当世之事”时,对于自己的事业,并没有获得一个清晰的政治定位。

【附注:《隆中对》的内容,是刘备与诸葛亮在屏退闲人后的一段对话,我们看到的文本是陈寿的叙述。后世的评论都是建立在陈寿这个叙述文本的基础之上的。陈寿的叙述是否有关于这段谈话的记录文本为依据,关系到这个叙述文本是否准确地反映了诸葛亮本人的思想。陈寿早年生活在蜀汉。他在后主传中说到蜀汉“国不置史,记注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较之于《魏书》和《吴书》,《蜀书》确实比较单薄。列名于杨戏《季汉辅臣赞》中的多位重要人物,《蜀书》中没有立传。陈寿除补注过部分资料外,多处提到“失其行事,故不为传”,可知蜀汉“国不置史”对于蜀汉历史资料的保存确实是有影响的。不过,从《蜀书》中收录了许多蜀汉的诏策表文等文件看,蜀汉基本的档案资料还是有保存的。

陈寿曾受命“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编过诸葛亮集。他在泰始十年(274年)编成诸葛亮集后上表晋武帝时说到,“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然犹存录其言”,说明当时蜀汉还是保存了大量的关于诸葛亮言论、事迹和著述的资料。他编的诸葛亮集,在“删除复重”之后,犹有“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隋书》经籍志中录有此书。从裴松之补注的内容看,诸葛亮集里并非只收录诸葛亮本人的文章,也记述有相关的背景事件。这些当然都来自陈寿收集的“然犹存录其言”的资料。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上晋武帝表中也说到,“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可知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并非蜀汉历史中的秘辛,而是蜀汉开国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作为如此重要的事件,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应该是“然犹存录其言”的资料里没有理由被忽略的内容,也是陈寿收集资料“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时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实上,陈寿在《蜀书》诸葛亮传中对此事给了相当充足的篇幅,相比之下,叙述北伐的经过倒是比较简略。

《三国志》叙述魏吴二国的历史,也记载过一些较长篇幅的对话,如《魏书》中荀彧建议曹操迎天子于许昌及论曹操对袁绍“四胜”等内容,《吴书》中周瑜鲁肃的一些决策性建议及孙权论周鲁吕三人优劣等内容,文字都非常规整、通畅,明显有整理的痕迹。魏吴二国均有史官,且在当朝即修国史。魏有王沈撰《魏书》,吴有韦昭撰《吴书》,均为当时官修史书。陈寿在叙述上述谈话性内容时,应该是以魏吴二国的国史资料为依据。《隆中对》的内容如此详细,文字的规整通畅程度,丝毫不亚于魏吴二国部分。若比照魏吴二国的情况,则《隆中对》内容的叙述应该是有资料依据;这个依据应该是蜀汉时期即已成文的官方资料。也就是说,隆中对策的记录文本应该包含在“然犹存录其言”的资料中。

陈寿在给晋武帝的表文中还说到,“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他在说明编辑的原则时,也只是说“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这表明他所收集的关于诸葛亮的资料,不会因为政治方面的顾虑而有所删改。因此,我认为,我们看到的这个叙述文本,应该反映出诸葛亮本人的思想。】

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在荆州的主客都无所作为的当儿,形势的演变,正将时局的焦点聚向荆州。

在东汉王朝的最后一幕,早先相对安宁的荆州,竟汇集了汉末最猛烈的风云。荆州成了几种势力角逐的地理上的枢纽。围绕荆州的争夺更成为攸关天下分合的历史演变的枢纽。

在建安政治的最后十几年里,荆州的局势,风云变幻,非常复杂。围绕荆州,发生过两场激烈的大型角逐。第一场大型角逐是孙刘与曹操之间的碰撞。这场角逐以孙刘联合挫败曹操而告一段落,大体定型了曹操集团的发展限度。第二场大型角逐是孙刘两家对荆州的争夺。这场角逐以关羽攻襄阳开启孙权背盟袭荆州之机,以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挫败刘备而告终,大体定型了孙刘在南方分据吴蜀的局面。

当荆州的风云渐渐散去,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定型。

第一次荆州风云的高潮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我们只有弄清楚了,究竟是什么力量汇集成了此次荆州的风云,才能够透彻地理解:何以此战决定性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势。

第一节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的政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