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10 章

第 10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10 章

州与下游扬州衔接的战略要地江夏地区在孙权的控制之中,荆州与上游益州衔接的战略要地三峡地区在刘备的控制之中。在正常情况下,谁也没有把握在一场主动挑起的战争中轻易取胜,而曹操依然虎视眈眈于北方。孙权的机会只有偷袭。而刘备,既不认真地重视从前的盟友,也没有认真地防范从前的盟友,从而授孙权以偷袭之机。

至于以刘备再争荆州的失败来为荆益连结的地理困难作补注,其实并不充分。以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史来看,益州与荆州之间发生大型战争时,上游胜下游者居多。刘备的失败,并非因为他没有出三峡,而是由于他的战略失误。(注:详见《夷陵之战》这一章)

孙权背盟并且夺占荆州,应该置于联盟关系互动的历史过程中去审视。从孙权背盟袭荆州的史实中,不能得出孙权必然会背盟的结论,也不能得出孙权背盟就必然能夺占荆州的结论。如果撇开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只从两个历史现象中就得出必然的结论,那么,政策和策略水平的高低就毫无区别的意义。从这样简单的认识方式中也就得不到有价值的历史借鉴。

《隆中对》的问题不在于诸葛亮已经提出来的部分。但孙权背盟袭荆州的史实还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刘备的作为让孙权对联盟意义的认识发生变化。刘备的作为却是在完成“跨有荆益”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跨有荆益”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结好孙权”是一个阶段性的策略,为什么对前者的追求与后者的维持之间会产生张力,而且张力渐行渐大,直到破裂呢?

诚然,刘备处理联盟的政策和他在“跨有荆益”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策略,并不全然由诸葛亮负责。但若检视刘备决策的思想资源,却还是不能不回溯到这套规划的设计者那里。“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既为诸葛亮《隆中对》构想里的重要内容,二者并行不悖,在于其阶段性;离开这个阶段性,二者注定冲突。那么,这个阶段的分界点在哪里?“跨有荆益”即足以形成一个结构;但诸葛亮描画的主要是一个军事地理意义上的结构。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它才是一个政治结构?“跨有荆益”又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结构之中。通过“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可以将整个长江一线连缀成一种大势,但这主要是一种军事地理大势。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它才是一种政治大势?

《隆中对》里的构想,既涉及时间的阶段性判断,又涉及空间的政治整合,要实现一个如此宏大而复杂的构想,需要一个超越于具体政策策略之上的统一的指导思想。但是,在《隆中对》里,这种统一的指导思想是缺如的。这种缺如缘于他政治定位的缺如。

第二节 复兴谁的汉室

以刘备三顾草庐所表现出的诚恳,以他向诸葛亮提出问题时所表达出的期待,他希望诸葛亮给他开示的应该是一个总体的规划。其核心是政治定位。但是,《隆中对》里,恰好没有政治定位。

对策中,诸葛亮在替刘备展望他的最终目标时说道,“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一表述值得推敲。

对于刘备来说,“霸业可成”与“汉室可兴”可以并提而不矛盾的话,指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形:刘备辅佐以汉献帝(或汉献帝的子孙)所代表的汉室复兴,刘备本人成就的则是匡辅王室的霸业。如果刘备是像当年刘秀那样复兴汉室的话,那么,刘备成就的就是帝业,而不是霸业。帝业与霸业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表述上看,诸葛亮指的似乎是前者;但从他说到益州时提醒刘备“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等语看,又似乎并不排斥后者。

至于刘备,当他向诸葛亮请教时,还提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他所说的“欲信大义于天下”,若指的是想复兴汉室的话,复兴的也应是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可是,我们看到,当刘备向诸葛亮请教“计将安出”时,诸葛亮虽然没像鲁肃对孙权那样断言“汉室不可复兴”,却先明确地告诉了他一件不能做的事情:面对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汉献帝控制在曹操的手中,而曹操又是“此诚不可与争锋”,那么,复兴一个由汉献帝所代表的汉室如何可能?

“霸业可成”与“汉室可兴”,也可以是一种递进式的目标。这意味着,刘备先以匡辅汉室为号召,壮大自己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刘备成就的是霸业;待到条件成熟,再由刘备本人来代表汉室,完成复兴,就像当年的刘秀那样。

但是,这种递进式目标中的最终目标,还是确定要复兴一个刘备本人代表的汉室,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