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大汉帝国在巴蜀 > 第 8 章

第 8 章(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8 章

对孙权“略其釁情”,最后栽示,“权僭之罪,未宜明也”。(《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这意味着,他对孙权称帝实际上不承认,但为了维持联盟而不公开否认。因此,若以后来三国鼎立的既成事实,而回溯到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的形势分析,以此来赞誉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诸葛亮的政治抱负。

如果说褒奖《隆中对》的人主要是看到了刘备集团前半截的历史,那么,批评《隆中对》的人则主要是看到了刘备集团后半截的历史。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得荆州数郡,后又占据益州,基本实现了《隆中对》里所设想的“跨有荆益”的结构。这一结构不久即因孙权背盟袭荆州而遭到破坏;刘备为挽回这一结构而兴夷陵之役,又招至刘备集团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挫折。这次挫折影响了复兴汉室的事业。刘备集团没有维持住“跨有荆益”的结构,一军出宛洛、一军出秦川的下阶段规划也就成了泡影。复兴汉室的事业最终也没有完成。这样,《隆中对》里的主要构想就基本上被破坏了。

在批评《隆中对》的种种论述里,前后半截历史的分水岭是孙权背盟袭荆州。“跨有荆益”这一结构被破坏,正是由于孙权背盟袭荆州;而占领荆州,又在江东的事业规划之中――在早先周瑜和鲁肃帮孙权规划的江东帝业中,占据荆州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在后来吕蒙帮孙权规划的保据江东的霸业中,荆州是保障其安全的上游屏障。批评《隆中对》的人据此推出这样的结论:“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这一矛盾不可调和,那么,当初诸葛亮设想既要“跨有荆益”又要“结好孙权”就不现实。一旦认定“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就基本上是以长江上下游之间的对立关系为前提来审视“跨有荆益”的可行性;当“跨有荆益”被置于长江上下游对立的前提下来审视时,连结荆益二州的地理上的困难便会凸显出来。孙权袭占荆州那么轻而易举,刘备再争荆州那么艰难而且最终未遂,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这样,批评《隆中对》的人,从孙权背盟袭荆州的史实中,提取出了两个结论――孙权必然会背盟;孙权背盟就必然能夺占荆州。两个结论合在一起,对《隆中对》里的构想形成致命的质疑。这两个结论如果成立,就意味着《隆中对》里的构想从提出之时起就是虚幻的。

孙权背盟袭荆州的史实,肯定是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但究竟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却不应该如此简单地作出结论。讨论像《隆中对》这样的一个总体战略策划的得失,本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我们站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往后回望,诸葛亮却只能站在建安十二年往前眺望。我们看到了后来的历史并拿来检验那个原初的构想,诸葛亮却是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勾勒出一种清晰的远景。所以,站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读史论史,应该对古人所处的境遇怀有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历史是一个浑厚的流程,一个构想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拿后来的历史检验原初的构想时,切忌在构想与结果之间简单地划一条直线来建立因果关系。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经彻底消灭袁氏集团,关陇的凉州诸将与许昌的关系并没有破裂。在此前的袁曹之争中,凉州诸将还选择了支持曹操。放眼北望,整个北方都是曹操的势力范围,所以诸葛亮判断说,“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氏在江东的基业,从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渡江开始,至此已有十四年;孙权于建安五年(200年)接手江东,至此也有八年,孙氏在江东的基业已渐稳固,所以诸葛亮判断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环顾天下,刘备能够去争取的,只有荆益二州了。

在这种大势背景下,诸葛亮站在荆州这片土地上,给刘备描画未来的发展远景。荆州之为“用武之国”,在于它“北据汉沔”,可拒强敌;“利尽南海”,可以提供雄厚的物力支持;“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则是发挥它作为长江中游枢纽而拥有的东西万里通达的战略便利。以荆州的地缘条件为基础,向西,占据“天府之土”的益州,从而实现“跨有荆益”;往东,与“国险而民附”的孙权结盟。这样,经由“跨有荆益”的刘备与占据扬州的孙权结盟,长江一线的三大州――益州、荆州和扬州――连成一片,整个长江一线的地利遂连缀成一种大势。

设想整个长江一线形成一种大势,以对抗北方的强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南方有眼光的战略家们的一种共见。这种设想得以提出的大背景,是长江流域在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