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大汉帝国在巴蜀第 6 章
衣带诏,也有可能被曹操销毁。他不可能公布一个对自己不利的政治文件。所以,这事也不可能指望从曹操的说法中去证实。
我认为,汉献帝并没有授予董承、刘备等人以衣带诏。在几个当事人中,虽然没法从汉献帝、曹操及董承那儿得到证实,却可以从刘备那里得到证实。
如果汉献帝真的授予董承、刘备等以衣带诏的话,那么,刘备日后讨曹,便属奉辞伐罪,刘备势必会奉为旗帜。曹操征荆州时,刘琮举州投降,以刘表所受汉节为信物,遣使迎曹,曹营诸将都怀疑是诈降。娄圭说:“天下扰扰,各贪王命以自重,今以节来,是必至诚。” (《通鉴》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献帝建安十三年)汉节尚且可以作为王命的信物,如果刘备和董承等人真的获得过汉献帝密诏的话,那么,刘备的讨曹,便等于是得到过汉献帝的授权,这是真正的“奉辞伐罪”,足可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对抗。可是,无论是在荆州联孙抗曹,还是后来谋称汉中王时,刘备都未曾提及有衣带诏的事。最为确凿的证据,便是刘备称汉中王时的两份文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争得汉中后,谋称汉中王。马超、许靖、诸葛亮、法正等一百二十人联名上表汉献帝,依东汉初河西五郡推窦融为元帅的故事,推刘备为汉中王。表文中提到刘备与董承密谋讨曹操的事。可是,表中虽然说刘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却也只是说,“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刘备自己在上汉献帝表中,也只说到,“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蜀书》 先主传)这两份表文本是要表明,即使没有来自汉帝的封授,刘备行权宜之计而称汉中王也是正当的,以便更好地领导讨曹灭贼的事业。如果汉献帝真的授予过刘备等人以衣带诏,则表文中不可能不提及,以作为“奉辞伐罪”的确凿依据。
至于范晔的叙述,则属典型的春秋笔法,以表达他本人的政治观念。这种笔法,在献帝本纪中随处可见。譬如曹操进封魏公、魏王,从程序上讲,均有汉献帝明确的策命封拜,而范晔则书为“曹操自立为魏公”,“曹操自进号魏王”。其他如“曹操自领司隶校尉”、“曹操自为司空”、“袁绍自为大将军”,皆此类也。范晔的这种笔法,就像孔子以春秋笔法贬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乱象,范晔意在贬损曹操那样的武人,挟持天子,图谋篡盗。作为文献依据,范晔的叙述没有刘备称汉中王时的那两份文书的价值大。东晋的袁宏著《后汉纪》,比范晔的《后汉书》要早,只字未提衣带诏之事。
五年春正月壬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谋杀曹操,发觉,伏诛。初,承与刘备同谋,未发而备出。(《后汉纪》卷二十九 袁宏 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所谓“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应该是董承自己主谋,而非出自汉献帝的密旨。在许昌,董承可能联络过刘备,刘备看来也参与了其事。在刘备称汉中王时的那两份表文中,刘备则从参与者之一,变成了主要参与者。但即令如此,他也没有说汉献帝曾授予他们衣带中密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那份传言中的衣带诏根本不存在。
对于刘备来说,重要的是,参与董承密谋诛曹操一事,让他找到了后半生奋斗的政治主题,虽然这一主题变得鲜明而清晰还是日后的事。
在当时,此事只是促成了他与曹操的决裂。刘备投奔曹操,乃属不得已。刘备步上徐州这个舞台并被徐州士民所推服,起因于曹操攻徐州。曹操两攻徐州,多所残杀。史载:“初,京、洛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资治通鉴》卷六十 汉纪五十二 献帝初平四年)曹操的双手粘满了徐州士民的血。陶谦及徐州的士民们把安徐州的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他在徐州成就了英雄之姿,却在许昌与曹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回看仍追随他的徐州士民,刘备情何以堪?董承的密谋促成了他与曹操的决裂,曹操派他去徐州拦截袁术则提供了一个最好不过的契机。
刘备最后一次回到了徐州。他杀车胄而据徐州后,“东海贼昌豨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很快,刘备就聚众数万人。(《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献帝建安四年)在徐州,他再次验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