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丝路文雨 > 第14章 高台民居

第14章 高台民居(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视频广告!

丝路文雨第14章 高台民居

第二天,也就是离最后通牒的日期还剩五天的时候,王长辉给黄勇请了假。

“黄书记,我去趟喀什。”王长辉请假的时候,还是有些心虚。

“哦,出关啦!有新的想法了吗?”黄勇平静地问道,没有埋怨,也没有期待。

“没有。所以,去喀什再找找灵感。”

“去吧。”

两人心照不宣,再无更多的话语。

王长辉走出黄勇办公室的时候,心道:“看来,黄副书记已经做好了去喀什地委申请放弃的准备。”

王长辉本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却在出门时突然感到心中的某个角落被深深刺痛了。

喝了几天的鸡汤,还是溶解不了挫败感。

再次来到喀什古城,王长辉不像上次和唐玲那样随处乱逛,而是目标明确。

可是逛遍了所有新疆特色服饰店,满眼都是大通货,根本没有王晓楠想要的仿古唐装。

“要不,你去对面的高台民居看看?那里倒是有布料、服饰的手工作坊,都是老手工艺人亲手做的东西。”最后一家服饰店的店主给濒临绝望的王长辉指了一条路。

高台民居是喀什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如今共有近六百户人家、600年历史。

高崖其实在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

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也曾在此留下足迹。

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王宫就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

高崖的北坡与南坡在历史上曾连为一体,后来被洪水冲断,便南北分隔。

北崖就是现在的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地,南崖就是高台民居。

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

家族人口每增多一代,维吾尔族人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

数代之后,便形成了如今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的奇观,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人独具一格的居住文化:对家和故土的依恋。

族人越来越多,但院落的空间却是有限的。

既然横向空间无法拓展,那就在纵向空间上想办法,往不受限制的高空扩建,沿墙体往上加盖一层甚至两层楼。

维吾尔族不同于汉族,他们没有空间极致对称的癖好,所以在建房时可任意而为、随意发挥。

于是房子依着山势越建越多,形成错落有致的格局。

为了方便“空中楼阁”的通行,高台民居后来又出现了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延伸到对面,既不阻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干扰楼上人居住。

除了“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

这些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又排列出四通八达、曲径通幽、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

沿巷道漫步,走进依墙而开的民居大门,能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

庭院虽大小各异、高低不同,但有一处全然相同,那就是无论走进哪家庭院,都能看见各种树木和花卉。

有维吾尔族人最喜爱的桑树、无花果、石榴、杏树、葡萄等树木和玫瑰、月季、夹竹桃等花卉。

庭院里果树成荫,花香四季,很多庭院都会用葡萄藤搭成凉棚,夏天既可以品尝鲜美的葡萄,又是纳凉的好地方。

维吾尔族人非常喜爱养花种草,整个高台民居更是无处不落花。

特别是维吾尔妇女,与花有着不解之缘。

她们头戴花帽、脖围花巾、身穿花裙,用鲜花装扮自己,用自然花草做化妆品。

她们的生活处处与花相连,生命也如花般绽放。

高台民居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更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

而在高台民居之内,就有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也是维吾尔族纺织、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

王长辉沿着蜿蜒的巷道缓慢向前行走,驻足在每一家洞开的房门口,仔细查看门旁的牌匾。

他走过了土陶烧制工坊、皮靴作坊、艾德莱斯作坊、羊毛毯作坊……

当他再次回到出发的地方,也就回到了原点。

“囡囡是不是搞错了?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服饰!连仿古服饰都没有,更别说精确到唐朝的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万古天帝诀》更新?安装优品小说网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放弃 立即下载
目录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